01
如果一切皆有可能,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
02
如果有这样一个孩子:
他温柔漂亮,遗传了你的伴侣身上你最爱的部分,比如眼睛;
他有着和你相同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观,完全赞同你对他未来人生的设定,你不必费劲就可以鼓舞他的斗志和进取心;
他聪明、好学,对一切(尤其是科学)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每次参观科学展、读科学书、做作业都兴致勃勃,16岁就已修学了高二的物理,并打算接着选修大学生物,以尽快实现他的人生目标;
他很勤奋、上进,你给他报的兴趣班、制定的学习计划,他从不拒绝,每回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是的,我愿意。”;
他常常要求你给他出题:算术的、科学的……问题一出,他很认真地思考、作答;问题一停,他会说:“妈妈,再问我一个问题。”你说:“明天吧,我会给你买一本书,我们一起读。”他立即同意;
每天,他都依偎在你怀里,要你给他故事书。当你读完一本,他会要求你再读一本,你对他说:“明天,好吗?”他立刻点头。
同时,他不冷漠,不孤僻:
他的朋友很多,跟他的关系都很铁很亲密,煲起电话粥来,一个晚上都聊不停;
放学,他从不在外逗留,总是急匆匆地赶回家去看你,聆听你的教诲,做老师和你给他布置的作业;
每晚临睡前,他都会找到你,抱着你,对你说:“我爱你,妈妈。明天见。”
这样的孩子,你想不想来一打?
03
非常幸运地,詹姆斯和玛丽琳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儿——莉迪亚:
“再问一个,”母亲的提问一停,她就这样恳求,“妈妈,再问我一个问题。”
“如果你真的愿意回答的话。”她母亲说,莉迪亚连忙点头。“明天吧,”玛丽琳说,“我会给你买一本书,我们一起读。”
莉迪亚挤在她身边,倾听母亲深沉如鼓的心跳,眼随她一同呼吸,母亲的声音似乎来自她自己的脑袋。“空气无所不在,”她母亲读道,“盘旋萦绕在你的周围。尽管你看不见它,它还是在那里。无论你去哪里,都有空气。”莉迪亚又往母亲怀里钻了钻,等她读完最后一页,她几乎都要睡着了。“再给我读一本。”她咕哝道。玛丽琳高兴极了,她小声说:“明天,好吗?”莉迪亚使劲点头,连耳朵都跟着响了起来。
自从幼儿园开始,莉迪亚和她们就是同学,这些女孩偶尔会打来电话,和莉迪亚嬉笑一番。有时,莉迪亚会对着听筒大喊:“我明白了!”有时,到了晚上,她在楼梯平台那里的窗户前一坐就是几小时,电话搁在膝盖上,肩膀和耳朵夹着听筒。每当父母经过,她就压低声音含糊地嘟囔,小指绞着电话线,直到他们走开为止。
每天晚上,莉迪亚上床之前都会先去找玛丽琳,无论她在哪里——厨房、书房、洗衣间——然后看着她的脸说:“我爱你,妈妈。明天见。”连最后那天晚上,她也说了——“明天见”——玛丽琳迅速拥抱了她一下,拍拍她的肩:“快睡吧,不早了。”
……
这个宝贝是他们的最爱、他们的骄傲,是他们生活乐趣的来源和未来人生的盼头。
如果问他们:如果在前面加一个期限,你们希望拥有她多久?我想,他们的答案一定是:一万年。
可是,天不遂人愿。莉迪亚只活到16岁就死了。
天灾?意外?
都不是。
是自杀。
为什么?
04
让我们回头来看看事件的原貌:
内心深处,莉迪亚感觉得到,一切该来的都会来。总有一天,她读的书上不会再有插图;她要解决的题目会越来越长,越来线难;算术里会出现分数、小数和指数;游戏会变得更加复杂。看到肉糜卷,她母亲会说:“莉迪亚,我想起一个数字。如果你用它乘以二,再加一,会得到七。"她倒着往回算,直至得出正确答案,随后她母亲会微笑着端来甜点。总有一天,玛丽琳会给她一副真正的听诊器,她会解开衬衫最上面的两颗纽扣,把听头放在皮肤上,让莉迪亚直接听她的心跳。“医生们都用这个。”她母亲会说。
不过,现在为时尚早,但莉迪亚已经知道这些事会发生。
各种知识在她周围盘旋素绕、紧抓着她、每天只增不减。无论她去哪里,它们都在那里。
然而,每当母亲吩咐下来、她只会答应“是的,是的,是的”。
然而内斯知道莉迪亚在学校里的样子,见过她是如何沉默地坐在餐厅里,而其他女孩都在闲聊,见过她们抄完了莉迪亚的作业,她是如何一言不发地把本子塞回书包。放学后,她都是独自一人登上校车,安静地坐在内斯旁边。一次,他在莉迪亚接电话时经过,发现她不是在和同学八卦,而是在告诉对方当天的家庭作业——阅读《奥赛罗》第一幕,完成第五部分的奇数习题——然后就挂掉电话。第二天,当莉迪亚再次缩在窗台上耳朵贴着听简的时候,内斯在厨房里拿起分机听筒,结果只听到低沉的拨号音。莉迪亚从未真正拥有过朋友,她的父母却从不知道这个事实。如果父亲问:“莉迪亚,帕姆最近怎么样?”莉迪亚会说:“噢,她很好,她刚加入拉拉队。”听到这样的回答,内斯也不会反驳她,反而惊异于她的镇静,还有说谎时连眉毛都不抬一下的高超技巧。
原来,一切美好都是假象。真实的情况是:莉迪亚性情孤僻、独来独往,在学校里根本没朋友;她对科学乃至学习没有兴趣,也没有天赋。随着学年的增长,她对学习越来越力不从心,成绩也越来越差,最后一次,她的物理考了不及格。而在此之前,她早就已经学会通过作弊来获取稍能入眼的成绩了。
真相为什么和表象差距这么大?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上面引用的部分里,你大概已经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是的,莉迪亚并没有过人的天赋和远大的理想,对人际交往也有诸多的担忧和恐惧。然而,玛丽琳和詹姆斯都对她寄予了厚望。
玛丽琳希望成为一个医生,能独立于家庭之外,与男性并肩而立,过不依附、不渺小的人生。为此,玛丽琳将整副身心都放在她身上:教她算术,带她去参观科学展,给她报课外辅导班,送她科学书籍和伟大女性成才故事书,帮她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提前学习大学的课程,辅导她的作业,说服她放弃聚会专心学习……激励她的斗志,鼓舞她的士气,推动她的步伐,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马,拉着她永不停歇地向前奔跑,一路狂飙,一骑绝尘。
詹姆斯希望她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有很多朋友。为此,他鼓励她交朋友,给她买交际技能培训书籍、当季流行款衣服和项链,送她电影票并亲自开车接送她和朋友去电影院……
这些愿望像空气一样弥散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让她无处遁逃: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她母亲是如此渴望实现这个梦想,莉迪亚明白,她根本不需要说出来,她的心愿一直摆在那里。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能够拥有别样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企图设想太阳围着月亮转、自然界没有空气这种东西一样荒唐。
于是,终于有一天,当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人生便像学习一样变得不堪重负,莉迪亚极力维持的人生的平衡杆开始倾斜,弯折,直至断裂。
05
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故事。
它在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中,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父母的影子:
他们秉持让孩子出人头地的信念,一面为孩子规划成长道路,倾其所有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一面喊着前进的口号,紧跟孩子的学习动态,排除一切干扰,决不让孩子有任何“出轨”之举甚至是非分之想。
看起来,他们似乎爱极了孩子。但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也不在乎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人生的延续,将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的人生愿望或者他们认为对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在他们眼中,并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并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独立的个体,归根到底,不过是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理想的工具罢了。换句话说,他们用自己的愿望绑架了孩子的人生。
以爱之名,强迫孩子将自己的人生交付给为我们自己的愿望打拼的事业,张德芬将这类父母戏称为“斗鸡者”:他们给你住好的、吃好的,把你的羽毛捋得亮亮的,把你伺候得很舒服,然后对你说:“去,给我打败它!好好表现,得个奖回来我才爱你。”
当然,斗鸡有输有赢,也不必然会落得鸡死奖亡一场空的结局。现实中,被寄予厚望的孩子比比皆是,为此自杀者则不过沧海一粟,何以见得这等不幸就会落到你我头上呢?君不见,多少人因厚望而进取不息?君不见,多少人因被逼而功成名就?然而,正如青年作家斑马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走出来的董卿被无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一生就此被毁掉的董卿。”多少人拼尽全力,却只换来遍体鳞伤,最终在失败的自罪自卑中一生黯然?
再说,90年代以前,大学生贵为天之骄子,而今天,这个身份已经平常得如一日三餐;起初,一部大哥大就是富豪的标志,而现在,手机不过是生而为人的标配。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谁敢肯定,我们今天为孩子选择的路,一定是未来他那个时代最酷炫的路?
况且,最终成功的人就一定幸福快乐吗?只要看看近期关于董卿、郑爽等人的报道,看看那些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却终日混沌度日、无所事事的人以及那些明明前途一片光明却“激流勇退”、自甘堕落的人,你就知道了。
那么,我们要对他们放任自由、不管不顾吗?
不,只是松绑、放下。
你没法分享你所没有的东西。一个不曾被无条件爱过的孩子不会真正拥有爱的能力;一个不被允许独立的孩子不可能真正拥有独立的心志;一个意志和价值不被认可的孩子,不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一个不曾得到过父母尊重的孩子不会从心底感激和尊重父母,更不会去感激和尊重其他人。这才是被父母的愿望绑架的孩子真正可悲的地方:敏感、脆弱、自卑、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外强中干。
所以,为人父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愿望”“期待”这个东西——问问自己:它是谁的?我的,还是孩子的?因为,重要的不是我们对孩子提要求,而是我们要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要知道,他和你我一样是不同且独立的个体,我们有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愿望,他有他的人生、他的价值。正如纪伯伦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有爱、有支持、有界限,坚决而不含敌意,温和而不带诱惑,这才是我们要给孩子的。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