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起古典文学中描写秋的诗词歌赋来,我最服吴文英的那首《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整首词好虽好,但最惊艳的还要数开篇那两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我不知道,作者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是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境遇,讲出来的道理才能这样符合旁观者的心意。都说这世上最大的谎言便是感同身受,自己的故事别人是无法体会的,可是吴文英这两句经典描述,几乎能够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
秋,尽管也有层林浸染的美景,也有麦浪飘香的喜悦,但更多人还是会把目光放到它的枯萎、凋零和残败上。然后,通过眼球传导给大脑,形成的思想意识便是萧瑟、凄楚和悲凉。所以,无论在任何地域里、任何时间内、任何事情上,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秋是最适合让离愁别绪着墨最多的时节。
别的时节下,离别也是会有的,但倘若离别发生在秋日里,总会把那份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哀婉和愁苦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再来看,心上有个秋,巧好合成一个愁字,又恰逢上离别的人身处这样一个季节,那可真是愁到了骨子里了。因而,严维才会有了“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的感触,晏几道才会有了“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的思量,辛弃疾才会有了“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的叹息。豁达的人也是有的,可话说说容易,真正到了秋意凉的时节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像刘禹锡那样“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像王勃那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开阔。
简洁直白一点的翻译过来,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会令我滋生思念的忧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而我们翻开中国的古诗词,又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古人描写愁思,都喜欢用春水来做比喻。以南唐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将看不见的抽象情绪,以看得见的水做载体,引得后人争相效仿。譬如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著名戏曲《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既然秋更容易引人愁思,却为何古人不用秋水来比喻人的这一情绪呢?
有人说,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是秋季多雨,我所处的北方地区,立秋过后便进入汛期,各单位开始进入防汛工作阶段,春季的雨不但比秋季的要少,而且还时有干旱发生,播种过后,赶上好多天没有雨的日子,还要实施人工降雨以助庄稼生长。但在古代恰恰相反,我国古时春季为汛期,加之冰消雪化,春水势大而浊,常用来表达汹涌、浩大、不断的情感,春水用汩汩来修饰,汩汩正是水流的声响。秋水则因秋季降雨少而澄澈清明,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眼波,秋水用静静来修饰,代表忧思的回味。这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低,曼妙各在其中。而离人的心上秋用秋水来形容更合适,清凉、薄冷、明澈、悠长,怎不令人心碎!
秋意凉,比秋意更凉的是久别的心。秋水长,比秋水更长的是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