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3)

      “在常态教学中打造课堂作品!”

      这是寇教授的又一个观点。

      他说,备课的目的是上出好课。好课可以是常态课,主要是面对学生;但上课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更多的时候需要面对同行,即呈现为公开课。

      "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是传统的表述法;"代表课"、"课堂作品"是近年来教学专业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一个教师的成长主要靠课堂,成名也主要靠课堂。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伟认为,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这个观点,我感同身受。除了多次参加过本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优质课大赛”等,十几年前,我以全市初中组语文老师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地区教育局组织的“基础课程改革优质课”评比。那次赛课,对我来讲,从内到外都是一次难得的洗涤革新!正如寇教授所讲: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

        寇教授继续讲:“教师成长过程是一堂堂优质课积累的过程。打造一节节代表课,就意味着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道路上树立起一座座里程碑。代表课是名师的实践对理论规则的合理突破。一个名师的代表课越多,他的突破感就越强;突破感越强,教师就越有成就感。”

      他说,公开课、示范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材文本解读有深度,有个性化发现与新意;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有独特角度与切入口;课堂呈现有亮点,有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广度,教学过程具有现场真实感,课堂具有生成性。可以说,如果把一堂好课比喻成华丽的殿堂,那么备课就是建筑这座殿堂的图纸设计,是修建大楼前期的钢筋、水泥、石料等建筑材料的充分准备。总之,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中的基础!

      他还说,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和备学生。不成功的课都是因为对教材挖掘不够,备教材不到位。

        他接着讲到,成熟、成功的教师,不仅仅有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能够随时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还能够承担学术讲座任务,能够作为培训者,指导青年教师,引领学科团队建设。这就需要"理论+实践+反思"。需要之时,按照专题,把自己的课例加以归类,建构起一定理论知识框架,就是专题性学术讲座。

        他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借助备课,要在常态教学中随时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一堂课,并不是到了需要之时就可以同质量备出来的。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教师才可能走得更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都是为有准备者准备的!(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