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渴望被看见,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

(01)

有位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孩子哭闹,也许是要一个爱的证明》。然后留言给我分享了她如何去看见孩子的过程。

某天,她下班回家。儿子当时正在和保姆一起玩,看到妈妈回来就很高兴,她抱了抱孩子,还陪孩子在客厅玩了一会。然后想起下班的时候收到快递取件码短信,楼下的快递还存放在快递智能柜里没拿,于是,她又跑下去取件。

来回不过几分钟时间,回到家门口时候听到儿子哇哇大哭。她赶紧进屋把孩子抱在怀里,陪着孩子。问保姆,保姆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说是她离开后,没一会孩子就开始哭了,然后越哭越大声,完全止不住。

她继续抱着孩子,希望可以缓和孩子的情绪。

“我不喜欢妈妈了…”孩子一边哭一边对她说。

“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她继续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

“宝贝,是因为妈妈离开了吗?妈妈下去拿快递了,你看现在妈妈不是回来了吗?”她也尝试着和孩子解释。但孩子依然在哭。

她继续陪伴着孩子,孩子情绪稍好了一些。同时,她也继续去了解孩子情绪的来源和想法。

“宝贝,是不是因为妈妈离开的时候,没有和你说就走开了,你以为妈妈不见了是吗?”

“是…”孩子哽咽着说,“我不要妈妈不见了…”

到这里时候,孩子又大哭了一下。但,这应该是重点了。她一边陪着孩子,一边抚摸着孩子的后背。孩子渐渐的停止了哭声。

这位朋友说,换作以前,她总是会按成人的想法,不就走开一下吗,哪那么多事整呢!最后往往是孩子苦累了,又或是其他的方式哄孩子。但这次,她是真正尝试到看见了孩子的状态,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也帮孩子把他不能描述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看见孩子,是养育孩子最好的套路。


(02)

孩子渴望父母的看见,恋人渴望彼此的看见,但生活中,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有位朋友说,昨天和老公吵架了。吵架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老公回到家就一直捧着iPad玩游戏,没有理她,也没有照料孩子。

也不是第一次因为这个事情吵架了。只是,昨天晚上,孩子吵着想要拿iPad来玩,老公被孩子闹得心烦意乱,就让孩子来找她要手机。想着平时都是自己带孩子,老公却在那里逍遥自在。一怒之下,把老公的iPad给砸了,老公也把她的手机给扔了,这是他们结婚四年来最大的一次争吵。

以前每次和老公聊天的时候,老公总是一边玩着手机或者电脑,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话。每次这样的时候,这位朋友总是很失落,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失落些什么?直到看到《孩子哭闹,也许是要一个爱的证明》这篇文章的时候,朋友说她竟然忍不住的哭了。她说,“原来,我一直想要一个爱的证明,我也渴望着被我的父母看见,被我的丈夫看见。”

这次会对老公有那么大的愤怒,是因为,一直都没有被看见。但这几年来,自己却早已耗尽了对生活的热情。

愤怒,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爱。 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孩子,都渴望被看见,因为看见,才有链接,才有爱。恨,是因为爱而不能。

(03)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在小区散步时候看到的一个画面。

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女儿在小区里面散步。

“妈妈,妈妈,你看呀!”一个小女孩跟在她妈妈身后喊着。

“噢”。女孩的妈妈简单的回应了一句。

“妈妈,为什么这个水池的水干了?”

“妈妈,妈妈...”

女孩一直在叫妈妈,她想和妈妈分享她发现的东西,她想妈妈能够注意到。那位妈妈一直在聚精会神的盯着手机屏幕,漫步的走在前面,最多也是简单的回应孩子一句。

小女孩一开始的声音是兴奋的,慢慢的,音调降了,再慢慢地,小女孩不再叫妈妈,她在地上拣了一根树枝,拿着树枝跟着妈妈身后,没再说一句话了。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04)

自体心理学关于客体情绪经验中说到,当人在不能被很好回应的环境中,那即是精神之死亡或者停滞之地。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的是一种被理解和看见的情感。

我们成年人也很经常能够感觉到,如果没有被对方看见,自己的情绪难免失落,甚至起伏。就好比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想象下,如果你在和你的伴侣互动中,对方玩着手机电脑,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应着你,你的感受会如何?


成人如此,儿童尤甚。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中提到一个故事:五岁的男孩迈克,在幼儿园学溜冰遇到了挫折,他仍然坚持不懈的在努力。但回到家后,却情绪低落。他的妈妈积极的回应他:你以前做得很好,这次不好,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迈克眼泪汪汪地说:你们没在那儿看着我。

我们都渴望被看见,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

这个假期,放下手机,放下不是特别紧要的工作,放出时间,好好陪陪渴望被你看见的人。

看见,就是爱。

原创文字/不懂点心理

作者: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