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奶经济学》看生活

                                                                                                                                             By康新

       市场归市场,生活归生活,恐是世人对经济学最深的误会。他们以为,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  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择,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经 济规律的制约。在些许人看来经济学犹如哲学,高深难懂触不可及,那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书中提到许多有意思的生活现象如:牛奶盒子为什么是方的,可乐瓶子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 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牛奶经济学》于生活的细小之处体现经济学的魅力,我们在探寻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自我思维模式的一种转变:会让我们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身边的事情,使人更理性,使生活更清晰。

      可能很多人会驳斥我的观点说生活须得随性,理性得多累。对,没错,人人都向往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隐世生活,洒脱随性度此余生;但当我们面对信息过剩越来越复杂的世界,还仅以好和坏来简单筛选和评判事物,未免显得过于 幼稚。从愿望到事实距离有多远?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你搞混了吗?举个《魔鬼经济学》中的例子:为什么纽约的犯罪率会突然下降?我们常人的思维模式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想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归结到教育,法律等等,但史蒂芬·列维特这个人说:“是堕胎合法化”。这个答案是不是让我们大跌眼镜,这是因为堕胎的合法化使得潜在罪犯数目大幅度减少。(有兴趣可以参看《魔鬼经济学1》)道理和许多国家经济衰退原因相似。下面举二个经济学的例子:

        37%规则

1.什么时候能结束单身

         比如一个女青年,从18岁开始找对象,设定目标是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她的两阶段分割点是26.1岁

         26.1岁之前是观察期,她应该只交往不结婚,但必须记住在交往的男生当中最喜欢哪一个。26.1是决策期,在结交新对象,一旦遇到一个比那个人还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的,就应该立马拿下,和他结婚。(材料来自《罗辑思维》详解参看万维钢专栏)

2.什么时候买房

    a. 你随机遇到各种房子,但是只打算买一套

     b.遇到一个房子打算买下,这个房子是你的

     c.如果选择不买,很快被别人买走——你没有第二次机会

    d.你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看房总数期限,或者一个时间期限——比如一个人房子之内一定买到房子(材料来自《罗辑思维》详解参看万维钢专栏)

       答案也是37%,如果是一个月,那么分割点为12天,前12天只看不买,,从地2天起一旦遇到比第一阶段那个房子还好或者类似的房子,就买。书中还有许多有趣有料的例子,这些例子完全颠覆我们的常识性思维,

      37%规则,并不能保证你找到或者买到好的对象和房子,但它能让我们能比较理性地在这个信息爆炸不确定的世界中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虽说有点过于实际过于理性但世界不就如此吗 ?

      传统观念常常漏洞百出,我们太过于依赖我们的经验和固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我们能学会用经济学思维的模式思考问题看待生活,就容易知道所谓的专家和房产中介完全会用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忽悠,就容易知道超市,药店的高利润摆放点在最显眼处和他们推销的口中,更容易知道人不会因“正确”去做一件事,所以甚至我们可以为钻系统的空子喝彩,因为只有魔鬼才可以看透,你愿意成为魔鬼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动物与人异,不可同日语。 一能建屋舍,一为穴中居。 争食常忿慨,攘道多势力。 嗟呼今世人,我辈宜思之。
    蓬蒿君阅读 220评论 0 0
  • 2017关键词:健康,教练,财富。 第一季度盘点:健康篇 主要健康思路:首先是自己的健康显著提升。其次对两位宝贝的...
    童年柯睿阅读 250评论 1 1
  • 风铃之音,阁雨江南。 回彻数百年。 平面水湖微微,阅透世间稻田水乡。 风铃摇,雨落。 隔竹听雨,听的不是雨。 听那...
    云南雨阅读 230评论 0 1
  • 初入眼帘的是十来个被点了哑穴打得东倒西歪的奴仆,每人神情焦虑,惊惶地瞧着某处。 再上前几步只见一宽袍坦胸,灰白长发...
    是静颜呀阅读 44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