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循环经济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我住的楼下,新开了一家早餐店,很是方便了我。不知不觉,我在这里已用餐多次。

店老板是湖南邵阳的,一位粗声大嗓,壮壮实实的中年汉子。老板娘是湖南衡阳的,身材苗条,皮肤白净,瓜子脸,很显年轻。这对夫妻有时是其中一个人独自经营,有时是两人同时一起忙活。他们饮食店隔壁还有一个店,做手工活。忙完早餐营生,他们就去隔壁店里做手工。

不能不佩服这对中年夫妇的头脑精明。

以前单一的早餐店,因生意不是太好,关门转让。他们盘了下来。这两个小店紧邻着,早餐生意忙时,都过来帮忙。不忙时,则其中一人就可以应付。另外一个人,在店里做来料加工。

做生意,就应该这样。如条件允许,尽量多元化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我不由想起了,以前在老家生活时,家家户户都是做多元的循环经济,体现了乡亲们的精明能干。比如,我们家那时有六七亩农田,农田都是套种的,春夏小麦,秋冬棉花。菜园子,则是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源源不断地供应餐桌。村民们通过合理规划,辛勤劳动,让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村民还利用自家现成的院子与屋舍,搞些副业增收。小时候,我家既喂了五、六头肉猪,还养了鸡鸭牛兔等众多家禽。猪喂肥了,出栏可买钱,年底通常会留一头杀年猪,腊肉、腊排骨、腊猪蹄等过年食材都有了。鸡,一般喂养三十多只,平常下蛋,可以换些钱,贴补家用,这些鸡蛋,很大一部分,成了我们买文具用品、家里添置油盐酱醋的开支来源。鸭,也是同样如此,早上喂了粮食,放出去河里自己找小鱼小虾吃,要下蛋了它们自己会回来。黄昏前,这些鸭子成群结队回家,吃完谷子,听话地进入鸭笼休息。

牛,是陪伴我最长久的牲口了。因为放牛,与其它家务相比,最为轻松,实在是份“美差”。在我们乡下,大人们一般会把放牛的活儿派给家中最小的男孩。我哥为此羡慕不已,但也只能眼巴巴看着我怀揣父亲的《大学语文》或一本《故事会》,兴高采烈地出门去(备注:放牛,可以看看书)。他和姐姐,一个要帮大人收晒的粮食进仓库,一个则和村里小姐妹们结伴去割猪草。

乡村多元循环经济,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上。比如,猪栏里产生的猪粪可以成为庄稼们的极佳绿肥;干丝瓜的丝络可以用来洗碗;葫芦成熟后,自然风干,切成两半,可当作水瓢;院子里的小水池可以储水,也可以用来养鱼;屋后,自家栽种的杨柳树,长成参天大树后,可以打家俱桌椅;小麦收割后,麦杆堆成垛,可供大人们分批次铺在自家猪圈的水泥地上,成为猪们最喜欢的“棉被”和“温床”;棉花采摘完后,棉梗可用来当做烧饭的柴火;桃李春天开花,可供观赏,到了夏季,水果成熟,又是一家老小的美味吃食……

这些多元循环经济,既节省了开支,又补贴了家用,也让人员、土地与物质都发挥了最大的效用,实在是劳动人民了不起的智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