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10日,朋友圈里铺天盖地展现纪念老师的帖子,感谢老师们教书育人的淳淳教导。此时此刻回想起曾经的老师们,不免江州司马青衫湿。
小学时记忆最深的是教数学的戴老师。戴老师是个巨胖的中年妇女,每周都安排一到二次考试。试卷批改完发回学生后,戴老师便开始她的整人表演。由于整个过程耗时较长,戴老师需要找把椅子坐在讲桌前以节省体力。戴老师从100分开始,往下报分数,一次只报一个数,听到自己分数的学生上台,供戴老师在试卷上标注自己的排名,交家长签字。我一般在第一、第二、第三名之间浮动,第二居多。第一名多由学霸沈同学垄断,后来考初中我俩一同进入市重点;第三名基本上也由另一位学霸何同学长期霸占,分数往往跟前二名差距有一大截。如果你考的分数高,戴老师会想尽办法在你的排名上挖苦一番,言下之意,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你跟别人的差距是不是更大了呢;如果你排名提高了,戴老师当然会要求你严于律己,跟自己比成绩有没有退步了呢。所有人都怕戴老师,怕学得不够更好,不够更仔细。“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是戴老师的学习观。在戴老师手下学得好的,后来当然受益无穷,因为数学作为锻炼逻辑思维的基本功,在以后的求学道路上,是弯道超车的利器,是行走江湖的倚天剑屠龙刀。小学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曾经特意回母校看望戴老师,表达感恩之情。大学期间,听一学长闻戴老师的老公得重病,急赶赴医院探望,已床空人逝。从此未再有戴老师消息,现在也该有八十岁了,愿戴老师身体安康。
进入中学,被编入古文试点班。所谓古文试点班,其实就是《古文观止》学六年。同一拨同学同一拨老师,在同一学校同一个班,一起耗了六年。语文老师是临近退休的李果老师。李老师是湖南人,虽然很费劲地以湖南普通话授课,但基本上就是湖南话。以方言授课在学校里稀疏平常,其他课的老师也多以上海话授课,除了从崇明来的数学老师以分不清“倍角”、“半角”、“边角”读音的崇明话讲数学课;唯一规范化的是英语老师,课堂上只讲英语。有试图尝试普通话讲课的年轻教师,但也时不时闹出把“三国演义”说成“三角演义”的哄堂大笑。李老师的身形与传说中孔子的形象神似,高大威严、寡言温和。李老师烟瘾极大,人未进教室烟味先已闻。他的粉笔盒里除了装有粉笔,还装有香烟屁股。粉笔用来投掷给集体朗读时打瞌睡者,香烟屁股则是实在没有扔的地方,只能自己保管。学古文认生字极多,李老师的湖南口音倒是一点都不影响我们掌握各种稀奇古怪的通假字的正确读音,因为古人发明了独特的解字法,即通字同音标释法,比如鬻,通卖,同玉音。当然,《说文解字》也是先要学的。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李老师居然没有通篇解读《论语》,只精读了第一篇《学而时习之》。试点班,本质上就是对以孔子的儒学为主的国学的试验性教学恢复。在中学生中讲授以“仁”和“德”为核心的君子价值观,在当时并非政治正确,李老师临近退休搞个试点,浅尝辄止好过裹足不前。由于在中考及高考中,古文试点班的语文考试成绩较正常班低,有些家长颇有微词,古文试点班遂终止。古文欣赏与古人对话却从此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一生的精神藉慰。中学时几乎每年春节都去李老师位于虹口公园附近的老房子家里拜年,毕业后就再未谋面。听闻同学说参加了李老师的葬礼,那是毕业后约十年的事了。愿李老师如老子般闲云驾鹤在天堂。
进入大学,适逢改革开放的迷茫期,校园盛行王朔的痞味“顽”时代。 社会价值观百花齐放,老师们自顾不暇,尽想着出国走人,比如我的班主任俞先生。俞先生是留校研究生,只比我们大六岁,好像来自江苏泰州。在那个上海人视一切外地人为乡下人的年代,被全班同学联合压制,同学们直至毕业才悠然释怀。 俞先生作为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作学生思想工作,保证正常上课气氛,防止学生挠乱。俞学生的专业方向如其本人一般,乃既高深莫测又枯燥乏味的刀具研究,及到大三时有幸得以领教。俞先生整体一副苦瓜脸,我们同情他愁出国不得,愁女朋友不得。俞先生寻思着既然在教书育人上对我们无能为力,就将重心摆在了排忧解难上。大二时我们在寝室里打不赌钱的卫生麻将,被校保安队破门而入现场查获。在与校方就不赌钱的麻将不算赌博争执不小时,俞先生暗中斡旋,最终以没收赌局收场。在八九年那个轰轰烈烈的xcyd后,俞先生一面相应学校号召,展开没日没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一面确保全班没有一人受到出了班级门以外的追究, 给全班家人报上平安。毕业季,全班同学工作得到落实,谁又能说俞先生没在后面兜底呢。大四时俞先生终于有了女朋友,也是研究生,还是同乡,真的是龙凤般配。毕业几个月后,接到俞先生邀请喝喜酒,他领证结婚了。在系大楼地下室他的实验室里,在低矮的茶几上,俞先生拿出各式洋酒、白酒、啤酒,大家谈古论今,一醉方休。再几个月后,俞先生终于实现了出国的梦想,但去的不是向往已久的美国,而是不说英语的德国,可叹他多年研读GRE的功夫白费了。从此,再无俞先生音讯,现在俞先生也快近六十耳顺之年了。
工作后,又遇到过一些人像戴老师、李老师、俞先生一样,教做人,教处世,教学问。为人师表,是以身作则,是以人为镜,以史为鉴。古时流行门生,不同的门生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态度,如颜回之于孔子,秉承敏而好学的求学态度;如苏东坡作为欧阳修的门生,秉承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郑板桥心目中的教书人,不求许多后辈高科中,名利即使再雄伟,一旦势落成春梦。倒不如在贫穷的蓬门僻巷中,教几个穷人家的小小蒙童,识得做人的道理。2500多年前的9月28日是孔子的诞生日, 将这个日子作为纪念教师的节日对为人师表者更有启迪意义。
今人对老师虽已非毕恭毕敬般如颜回之赞孔子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值此网红教师节,谨对以上三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吴峥嵘
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