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背书,背单词、背课文、背公式、背定理,会背书的同学,大多成绩不差,这给人一种假象:记性好的人背书厉害,成绩好。
我们可以看一下身边成绩差的同学,他们虽然成绩不好,但记性一点都不差。比如爱玩电子游戏的同学,对游戏中的情节、环境、人物和道具莫不一清二楚。爱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同学,对剧中人物、事件更是如数家珍。所以准确的说法是:会背书的人成绩好。
我们爱用智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人们认为,智商是遗传基因控制的,人为无法改变,所以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上帝就把智商给了他(她),每个人都有一颗聪明的大脑,大家都是一样的,比如一岁左右的孩子都能学会说话。
记忆力是智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智商差别不大,所以记忆力的差别也不大,会背书的人不是因为记忆力比别人强,而是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正确的记忆方法能有效提高背书能力,因此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是提高记忆力,而是使用正确的记忆方法。
大家经常讨论教育问题,最常见的一个是:学这个有什么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回答是:学会了可以考高分。非常正确,这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用途,背书是为了记住,并且在考试时能想起来。
问个愚蠢的问题:为什么小学毕业要读中学,不可以直接读大学吗?谁都知道答案,小学生去读大学听不懂,因为学习是连续的累加过程,要先学会简单的,在此基础上再学复杂的。就象树的生长过程,得从下面往上长,先有根,才有树干和树叶,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也一样,要把所记内容与自己知道的其它东西建立联系,能联系到的东西越多越好、越有意义越好,这些东西可以是学过的知识,看过的电影,甚至是一个自己编出来的有趣的故事。比如背单词cherry,吃过樱桃的同学更容易记住,他会联想到cherry是红色的、酸甜味的、有一个黄色的核等等。这是最重要的记忆方法“精细化”,把所记内容与已经知道的东西建立尽量多的联系。
有的同学会利用课余时间讨论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时口中念念有词,有的同学会想像自己是老师,正在教所学内容。这就是生成效应,把知识生成到自己的语言和思考中,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经常听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不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做作业与考试都是一种对所学知识的测验,它与生成效应的共同点是,需要学生自己回忆生成出所学知识,因此把它们归为一个方法“生成与测验”。相比被动的测验,在预习时主动编问题(或者就用课文后面的习题),带着问题学习,一边学习一边找答案,记忆效果更好。
经常有教育机构吹嘘思维导图如何利害,思维导图就是把知识“画”在一张纸上,可以有图形有文字,这和制作树状图、大纲、列表是一个道理,就是把知识重新组织成一种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形式,有的同学有整理笔记的习惯,这都是同一种记忆方法“组织”。
第四个方法是“休息”,这是记忆的间隔效应,我们课间要休息,晚上要睡觉,充足的睡眠才会有充沛的精力,疲劳驾驶爱出车祸,睡眠充足才能背书。这里要记住的是,睡觉是为了恢复精力,是为了更好学习,因此按时起床很重要。
大考前都要提前两天给学生看考场,有的学生会坐到自己考试的座位上,拿出课本来简单复习一下。因为人在一种环境里记住的事,在相同(相似)的环境里更容易想起来,这种记忆方法叫“匹配学习与测验的情境”。我们当然不可能做到每次都在考试的教室背书,反过来说,如果每天只在你的教室背书,那么离开这个教室就不容易想起来。结论是回家也要背书,偿试在不同环境背书,比如坐车、吃饭时,这样考试时更容易想起来。
最后要避免“学习错觉”。
复读是一种常用方法,但简单复读只会提高流利度,让人有熟悉的感觉,对记忆提升帮助不大,这类似我们常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复读时要用心,可以结合前面的方法,比如在复读时想象有关联的东西,或者回忆自己整理的题纲。
画重点、做标记也比较常用,但要让它们起作用,前提是必须应用前面的方法来复习标记的内容。
以上是提高记忆力的6个方法。虽然上帝给了每个人一样聪明的大脑,但每个大脑都不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上方法有的人擅长这一种,有的人擅长那一种,有的人可以几种一起使用,这完全要靠自己实践。
去参加培训班也是一种选择,他们会教你各种学习方法,各家方法不一,也许适合你,也许不适合,每一次偿试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可以肯定的是,自己摸索出的方法对自己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