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我更喜欢作者的《一定有人在祈祷着》。当然,我并非要谈文学,也不是要谈作品里的内容,不过是,在想到“孤独者”时,脑海里闪现过这部作品——与此同时,又想到一个问题:爱的对立面是孤独吗?
不必回答的。就像“松子”的主动选择的人生到她的悲苦“落幕”,她一生都在寻找爱,也一生都孤独。可能其它的,不过是为了掩饰“爱”的渴望,以及发自内心恐惧“孤独”而被动地追寻爱?对此,我不得而知。
也可能是,我并不想揭开它。就像有时不忍直面孤独时的自己。
妹妹明天开学了。也是近两天,我讲了她好多,以至于我为什么会说这些?我并不清楚。
我已经没有力气去分析更多。或者说,确实,面对这样的她,面对这种状态的自己,以及近日以来的感受和故事“连连亏损”的结果,我真的很难去拥抱和勇敢地去相信,以及追随,“希望”的脚步。
大概是,从妹妹身上,我投射了自己的恐惧;又从她身上,仿佛看见了她可能面临的种种,种种失望、绝望和悲苦。
我不想问“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多半自己是知道“答案”的,然而看到这样的“答案”,除了徒增伤悲和烦恼之外,还能有其它吗?没有的。
昨天,我对妹妹说了好多责怪的话,好像各种“厌蠢”的应激反应被触发了一般,最后留下这么一段话:
“刚才情绪不好。不该向你发脾气的。就是觉得这种日常的琐事一定要自己拿主意。如果说要一起接水什么的,可以直接和我说。有什么主意都可以直接说出来的,不管答案是什么,总好过什么都靠自己‘猜’。有这时间,还不如就当‘都不存在’,然后自己看下有没有办法,没办法就不去管它了,或者换个人问下。就不要死磕一个地方,一个问题,一个细节……我们的家庭本就这样子,很多方面都需要多用脑子的,如果做事什么的,做人什么的,压根没法得到锻炼的,更别说学到什么东西,就得自己学会抓重点,做事有条理一些,多些自己的规划之类的,得自己重视起来自己啊!养成坏习惯,后面就真的没多少时间来改了……”
妹妹说,“没放在心上,OK,记住了。”
今天,我又对她说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我确实有点“绷不住了”。我的大脑每次顶多只能思考一个问题,而她处理事情往往就是这件事还没处理好,下一件事又紧跟其后。实在受不了,就又“长篇大论”地说教了一番:
“不要像爸一样,把时间浪费在这种琐碎的事情上,还反反复复地,能一次解决就不要拖着,或者给个截止时间,能处理就处理,处理不了就找下一个……又不是谈恋爱,哪那么多舍不得和患得患失的呢?”
“要学会规划时间啊…………还那么年轻就这样,以后咋面对复杂的事情哦。”
还有点“没完没了”的倾向了——
“果断才能真正养出来自信和坚定。不然,很容易被别人左右思想,左右行为,左右选择……不是什么事儿都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啊,有这时间睡觉不香吗,有这时间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儿不好吗?”
说完这话,我就适可而止了。前面我已经说了太多细节的“处理方案”,具体到遇到什么问题怎么思考,然后具体操作是怎样。
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的,也说不清楚到底是真的想对她说;还是因为“同病相怜”的相同处境下,也在对曾经的自己说;又或者只是想借着说她的同时,一并把对生活,对自己,对家庭,对环境,对孤独的种种恐惧等都“释放”出来。
这种感觉很不好。挺不尊重人的。妹妹还那么年轻。我也没能具体帮助到她什么。兴许是我多虑了吧?可另一方面,也确实是不敢“心存侥幸”。
然而,她能记住吗?能理解吗?能做到吗?也许并不重要——她终会有自己的人生,终会自己成长的!(这样的“劝解”多半我自己也不会信吧。)
可是,能怎么办呢?“旁观者清”,身边人、家人尤其靠得太近、看得太清楚了。
房间时不时收拾,各种布偶,各式衣服,各种首饰品、化妆品……她说:收拾好没有多少。我看向远方,沉默不语——“也许,某一天,她会改变想法的。像我处理掉的那些多余的物件一样,陌生且冷漠地全部将它们扫进了垃圾桶。”
她之前打暑假工,一天一百块钱不到,辛辛苦苦接近两个月的“工资”,买了手机。转头却要面对父亲各种“说教”,只是为了“学费”。我看着这一幕,无声沉默——“也许,在她看来,‘公是公,私是私’吧?”
我忧虑她接下来的学业和生活,她却纠结于怎么把被子带去学校的问题,席子不好带的问题,坐车是否方便的问题,以及沐浴露要不要带去的问题,还有一些“助学贷”相关资料填写的问题……她是否能想到稍远一些的日子呢?接下来可能父亲供不了她继续完成学业,接下来的杂七杂八的花费该怎么应对,还有“贷款”的偿还,甚至是陌生环境的适应,以及真正步入社会后如何谋生等等。
我越发意识到并深切感受到其中的艰难和自身的“无力”,没能帮上什么忙啊!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老同学”亲自开车去送他妹妹上学。我哪怕听出了妹妹的“为难”,行李太多,一个人确实不好弄,我依旧装作听不出来的样子。妈妈又去打工了,她说没时间回来送她去上学。
我面对这些,只好在内心里不断给自己“洗脑”——“父母在,轮不到我去管这些的。”——以后多半也会继续逃避——“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照顾好自己吧。”
生活不易,生活艰难。
仅是她遭遇的这些,又有我亲身经历的种种,还有那般的父母,“希望”可有土壤存活下来,可拿什么去让它生根发芽成长呢?
谋生之难,生活之意义,人生之价值,如何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呢?
是啊,确实有那么一瞬间,不,应该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脑子昏昏沉沉的,甚至连晚饭都差点没力气去做了。强撑着煮了一锅粉,简单地吃了一碗,草草地洗涮完自己吃的碗,我有气无力地回到房间。
我已经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大概已经没有太多信心去面对更多。无论是“真相”,又或者“假象”;不管是“着相”,又或者“偏痴迷”;还是说从始至终,我不过是陷入了自己的“思想宫殿”,找不到“出路”而心生绝望,不甘心又徒劳。就这样耗着自己。
时间一长,后知后觉,方才知道原来那是一味“孤独”的苦药。我咀嚼着,倒嚼,反反复复“反绉”……缺了“希望”的光,黑暗给不了温暖。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