汆肉圆子~
汆肉圆子并不是我家乡的特产,汕粉圆子才是,但两个圆子,我更喜欢汆肉圆子。再加上我早已练就厚脸皮,每次回家,必然要去奶奶家蹭吃一顿,美名其曰是去看看奶奶,嘿嘿!到奶奶家呢,奶奶肯定会给我做山粉圆子烧肉或者是汆肉圆子,当然做的最多的是汆肉圆子下面条,我最喜欢吃。
奶奶做饭用的是烧柴火的大锅,大锅里烧出来的肉,都带着一股子火气,有时候烧的火大,瘦肉烧的外焦里嫩,从腾着烟火气的大锅里颤巍巍地捞出来,迫不及待咬一口,烫,肉汁外溢,唇齿留香。圆子全是瘦肉切碎拌拌放上油盐和酱油,色泽红润,不油不腻,更是大火一煮,芳香四溢。面条放肉汤里煮的,不用煮多久,三两个柴火后焖一下就好了,用那种小宽面,薄薄的,不要手擀面的韧性,从锅里挑出来后等稍微凉一点,吸溜一口,软糯滑口,经过了肉汤的浸润,肉香的熏陶,面条格外可口。
唉,每次想起来我都口水直流。
不管什么时候回家,都会想着去奶奶家吃一顿,想着奶奶一定给我煮一大锅汆肉圆子。于是国庆回来后死皮赖脸的在奶奶后面念叨着挨到现在还没去吃饭呢。然后妈妈格外鄙视的对我说,“你莫不要脸,奶奶又热又累,还给你做饭。”然而国庆小长假很是无聊,唯一有盼头的事就是为吃那一顿圆子了。所以我可以不吃劳苦走半个小时,就为了吃顿午饭。然后吃到了那汆肉圆子下面条,高兴的不得了。(圆子就是丸子,但家里方言叫做圆子。)
塞锅窿~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还是只会在下面塞锅窿,而且把握不了火候,还常常把食指烫的通红,然后在水缸里舀一瓢水在门口蹲着使劲地搓手指。(所谓锅窿就是大锅下面的烧火的,你看,城里人就不知道了吧。)
小时候喜欢在灶门口坐着发呆,这么多年了也是一样。因为在灶门口什么都不用想,只要不停的把柴塞里面,任凭火苗烧的旺旺的,烧到眉毛也不怕,有火就好。所以看着妈妈奶奶婶婶们做了无数次饭菜,但我还是不会。我习惯一边盯着火苗,一边听着井罐的水咕噜咕噜的扑腾。想一想好玩的事或者不开心的事,有时候会兀自笑起来。小小灶门口是我的专属位置,有我,有小凳子,有火苗,自成一个世界。有时候回过神来就对外面望望,看见厨房门口郁郁葱葱的树上香园黄澄澄的挂着,好看极了。
我还经常想起家乡这样的一句话“灶门口捡把火钳子”。是说小孩子欢天喜地的发现了新大陆,然而在大人眼里,事情本来就是这样,东西本来就在这里的意思。你发现的新奇都变得无所谓了。你说,这对小孩子而言,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小孩子的时光
吃过饭和津撒欢似的跑到屋后糟蹋花草树木。屋后几棵大树参天,用妈妈的话说,韵凉。津徒手三下两下做了把弓箭,骄傲的告诉我他的弓是胡杨柳的幼苗做的,并且声称他一定要找个马蜂窝射一下。我试了试弓,确实厉害,比我小时候用竹枝竹稍做的弓箭厚重多了,而且射程远,可直冲蓝天三四米,就是打哪都不准。至于它的材质是不是胡杨柳,我瞅了瞅丛林里还在哭泣的小树苗,无解~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看图。
看,这个坑是谁挖的?
以我的惯性思维,以为这个坑是淘气的弟弟挖的,然而他生气的否认了。旁边还有三四个一样的浅坑。其实这是狗刨的,哈哈,仔细看,是可以可以看到细密的痕迹,这是狗爪子刨的哦。话说,小狗为什么喜欢刨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