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尚书》之初体会

《尚书》原名为《书》,六艺之一,记载了上古文献,故名《尚书》。

个人认为,《尚书》是必读的国文精粹。尤其是对汉字和古文字有偏好者,更得认真参阅。本人不去探讨《尚书》到底是多少篇;也不会去研究从哪里断章、分节,对个别句读也不能深究,毕竟从古到今,有的部分字句还有争议。当然,从忠于原著的角度考虑,也不能从根本上断章取义。那么,只能从个人的理解上,选择部分章节,做一个通俗性的笔记,也方便日后的查阅。

我真正开始读《尚书》时,因为其中的字句古聱难懂,所以,看着看着就犯困。但又被其精彩、警辟的字句吸引,让我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比如:“满招损,谦受益”就出自“大禹谟”,又比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出自“舜典”,还有刘备、刘玄德的字,也出自“舜典”的“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又比如:“有备无患、有条不紊”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就连我最近看的蔡东藩写的《民国通俗演义》,其中每一个章节、都能见到《尚书》的影子。

读《尚书》,从开始的诘屈聱牙,到最后的艰涩难明,虽然还是看不太明白,但感觉是有了一点提升。这不是因为多认识了几个字,而是随着时间的跨度,文字在演变,变得越加具有亲和力了。难道不是吗?

我对照着原文,查阅注释。怪不得“伏生”说《书》,能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伏生:秦末汉初,第一位讲授古文《尚书》的人)。

《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在《夏书.禹贡》中记录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政治举措、文化教育、国防建设、物产赋税,其中,地理位置及山川走向等的记录,有许多与《山海经》有紊合的地方。比如:嶓冢山、积石山、鸟鼠同穴山、三危、三苗等等。从字句上看,《尚书》成书在《山海经》前,记录的内容发生在《山海经》之后。

历朝历代,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的《周书·洪范》,转述了舜传下来的古代的九种治国方略,也叫“九畴”。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分别有《汤誓》和《牧誓》等。

《尚书》中有第一部系统记录刑罚的文献《吕刑》,还有第一部商末周初礼之文献《周官》,后世的“顾命大臣”一说也应源于《顾命》一文吧。

《君牙》中把治国政事比若“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同样的道理,在《囧命》中说“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还有周成王命君陈接替周公,去管理殷民迁居的东郊成周所作的《君陈》,“明德惟馨尔……有容,德乃大”。《旅獒》中“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又如《毕命》中“道洽政治,泽润生民”,伟人的名字也在其中呐。

还有臣下劝告君王的《伊训》、《立政》等,出征平叛的《费誓》,还有未听劝告征讨失败,战将被放回后,秦穆王作的《秦誓》。

由于有了《尚书》,后世衍生了训诂学。

个人的想法是、《尚书》的绝大部分篇章都可做为一个分支,可以有系统的研读下去。有了这个开端,再去寻找那条线且精研,就一定能成为这一系统的精通人士。

政事、育民、刑典、征伐、祭祀、官职等等,在《尚书》中都有记录,这些最早的朴素且实际的先民思想,依然有很大的空间,有效的弘扬,这是传统,是根,是融入了我们血脉中的基因,无论过了多少个世纪,它总是静静的在那里,只要你心动,它就随着你勃发。

研读《尚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真希望每个喜爱国学的人,都能用心去读一读,这是对自己、及其后代都有不可估量的效果啊。

后代的教育,都知道从小抓起的重要性。但我近年来一直都不太认同去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华丽眩人的篇章对孩童的教育乃至以后的成长,有多大的作用,作为我们过来的人应该有所明了。

个人认为,孩童的教育应该从读识古文开始,《史记》其中的一些篇章,肯定是必读之物,而且一定要读原文。白话文可以做为必要讲解时采用。其他被纳入国学范畴的文言文,都可有选择的让孩子们读,习惯了,自然就会喜欢,这是文化的根,也是国学的基本。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怎么来的?汉魏六朝的辞赋如干如枝,唐诗宋词元曲如花如叶。不言而喻,没有根,哪有枝干花叶呢?懂得了根的习性,还愁不能开花吗?

从孩童时代常读古文,应该能培养出很多踏实、稳重,且能勤于做事的人。读古文是需要毅力、耐心的,而且还会培养出求知欲,否则,后世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注、释、疏、义”了。

有很多想法,目前还不宜发散,因为我自己也在学习中,对国文的了解还很浅薄,只希望有机会与同好者常交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