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是极其复杂的,这里讨论的是匀质绵延的物理性时间。在此阶段的儿童的内在认知结构中,时间仅以背景观念的形态而存在,也就是说,儿童有关时间的观念来自日常生活,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概念内化的结果,所以它带有不可避免的混沌性和模糊性。
第一,儿童能够结合自己的年龄,初步感受到一岁也就是一年,但多数还不知道一年有12个月;他们知道一年之中包括了若干个季节(不一定知道有四个季节),但是各个季节之间的时间顺序还不是特别清楚。第二,部分儿童能够知道一个月大致是30天,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儿童通常是被成人告知,或者从绘本故事中无意中听到的。第三,能够知道今天的前一天——已经过去的那一天——是昨天,今天的后一天——还没有到来的那一天——是明天。第四,儿童能够在互动游戏中,知道一天有24个小时,但是一般还不能辨析24小时循环与12小时循环之间的关系。第五,儿童能够比较准确地读书,电子时间,如6:30就是六点半或者六点三十分。第六,部分儿童能够从石英钟的表盘上正确读出半点时刻,少数儿童能够根据石英钟表盘显示的刻度,读出几点多一点,或者几点少一点。
教学中,如果仅仅满足于让儿童认读静态的表盘(整点和半点时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几乎没有触及儿童的认知冲突。所以儿童亲自动手制作钟表、亲自动手拨动时钟和分针,体会时针和分针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感知时间的流逝,具备丰富的描述和刻画时间流逝的动作经验,是儿童最初建构时间观念的必由之路!
本阶段的重点是把故事讲好,让儿童觉得有趣、好玩。所以本阶段的目的既不是从汉字认读的角度精确认识甲骨文,也不是从计算时间的尺子的角度精确认识年月日。
第一阶段:“看”甲骨文讲故事 第一板块:甲骨文——年
(1岁就是一年),年的甲骨文表示人背着收获的粮食。其实,年本来的意思就是丰收,它表示从一个丰收时间到下一个丰收时间中间的间距。
第二板块:甲骨文:季:春夏秋冬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季的甲骨文也是人背着粮食,表示收获。现在,我们的一年被分成四季,可是很久以前,一年就是一季,季表示丰收。
春的甲骨文,中间是太阳,旁边是小草。春天来了,大地开始温暖起来,小草禾苗们都发芽生长了。
夏最开始表示人,它不表示美国人和英国人,它专门表示中国人,因为古代的中国人都称为自己为华夏,我们都是华夏儿女。到后来,夏又表示季节。
秋天了,该收获了,所以左边是禾苗的禾,右边是一个火。表示烧掉的是收割完谷穗剩下的秸秆(废料),而藏在秸秆里的害虫也就因此被烧死了。
冬的甲骨文像结绳计数打的结。冬是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过完,我们的一年就结束了,所以把一条绳子两头都打上结,表示结束的意思。
春夏秋冬(边说边用手臂绕圈),之后,又一轮春夏秋冬
第三版块:甲骨文——月、日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月的甲骨文)月就是一轮明亮的月亮
一个月可以说是大约30天。在桌子上着日的甲骨文。
(从早上到上午到下午到晚上睡觉再到第二天早上就是一天);(从夜里12点到第二天夜里12点算一天);(一天有24小时)。为了准确地把握时间,人们发明了计量时间的工具——表。
第四板块:古代计量时间的工具
很久以前没有表,就用影子来表示时间,太阳在左,影子在右;太阳在右,影子在左。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我们插一根小棒在原地,发现随着太阳的转动,小棍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也变了。(让学生观察动态的影子图像,发现影子总沿着一个方向转动。小棍的影子就像钟表的表针)
根据这一特点,聪明的人发明了古代的钟表——日晷。日晷的表针就是它的影子,日晷只有一个表针。
一天中,太阳转动的位置一直在变,我们日晷上的影子也是一直沿着一个方向在转动。每到一个新位置,表示一个不同的时间。用影子计时的确不错,可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晚上没法用影子,屋里没有法用影子,阴天也不行。
后来又发明了用水计时间的方法——水漏。下面滴水,随着水不断地流出,水位一直下降。水流完了,一天就结束了,
简单了解沙漏、一盏茶、一炷香、一袋烟功夫等有关时间的小知识。
第五版块:初步认识表盘
表盘上面有数字,1到12,还有有点儿像数轴上的格子,数轴上有0。在表盘上0的位置在12上。这个位置既可以是0,表示一圈的开始,但同时也表示12,这一圈的结束。(带着学生转动手臂,按顺时针的方向,说出数字11的下一个是12,然后是1。可以一直如此循环下去。)
游戏环节:人体手表
(把手臂当作一根表针来转动)师说:滴答滴答12;滴答滴答0……学生迅速转到相应位置。顺时针按顺序转一遍,遮住PPT再转一圈。
第二阶段——自己动手制作钟表
第一板块:人体钟表游戏 因为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不同,而日晷的表针也按照这样的方向在转动,每转到一个新的位置表示一个新的时刻,我们防着日鬼做一个钟表。 人体钟表游戏—— 第一轮:找到钟表上的12,从12开始跳格子依次走过钟表上的12个位置,边找边用手臂找出它的位置。过程中,说一说,从0到新位置走了几个小时。 第二轮:口令——“滴答滴答12”(学生转动手臂到相应位置)“几点啦?”“12点啦”“0点啦”,如此一直按顺序转一圈回到12。 第三轮:同样的口令,但随机说数字,优先熟悉12、3、6、9这些比较特殊的位置。 认识常见钟表的指针
【 讨论1:表盘为什么要选择圆盘呢?因为时间看上去总是首尾相连的,从一个黎明开始,一天过完了,正好又是黎明;或者说,从一个黎明到下一个黎明正好就是一天(当然,也可以选择午夜,或者正午作为起点)。而圆形是最完美的首尾相连的图形,所以,表盘通常都会做成圆盘的形状。不过封闭的平面图形总是首尾相连的,所以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四边形或者三角形的表盘。 讨论2.为什么要在表盘上定下12个刻度呢?从深夜0点到中午,正好是12个小时;从正午到深夜12点,又正好是12个小时。】
第二板块;制作钟表 1.讨论如何制作 材料:表针、表盘、格子、数字、螺丝钉和螺丝母 (出示表针和表盘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表针的名称,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确定数字位置:先在最上面找12,再在下面找到6,左边是9,右边是3(即圆的四等分点)。其余就好找了 2.讨论规则,分发学具 按组发因为它是学具。所以不能玩,先拿到的同学可以先组装。 3.画表盘 先画好四等分点:可以用手指头比,也可以先在中间放两颗棋子在调位置。标数字
第三阶段:认识整时、几点多一点、接近几点 (时间是绵延的,如果仅仅停留在静态表示,那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因而,从一开始接触钟表,就应是动态的。) (1.旋转时针,认识整时,同时明确分针所在的确定位置。 2.如何理解几点半?怎样在表盘上拨动指针进行表示? 3.如何理解几点多一点,怎样在表盘上拨动指针进行表示? 4.如何理解快几点了(几点差一点)?怎样在表盘上拨动指针,进行表示?) 一定要在拨动指针的动态操作过程中认读时间,而绝不仅仅是静态的认读时间。
观察豆豆的一天,说出时间并拨出相应时间。如:7点整他起床,时针正好指着7,从7点到8点转动了1个格子是8点,转动2个格子是10点,过了2个小时。
挑战升级,拨出8点多一点点:先拨出8点整,再向9拨一点点
拨出8点半:从8开始拨,转到8和9正中间,即向9走半个格子。
快9点:引出分针
第二板块:认识整时 认识时针,分针;时针转一格,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转动钟表模型,生观察),拨出7点整,并观察,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 从7点继续拨到8点,分针绕一圈。分针和时针同时转动 通过观察,讨论出整点时分针的位置,并快速拨出整时 第三版块;几点多一点、快几点 如9点多一点,先拨出9点整,再把时针向10拨近一点。感受分针的转动轨迹,从12向1走,是9点5分…… 快10点,时针继续奔向10,而且快到10点,分针从12开始,马上到12
第四阶段——制作周末的作息时间表(写绘创作) 写绘要求:描述一个周末时刻表,或外出游玩一天的时刻表,体现整时,几点多一点,快几点了,七点半等时间观念。 第一板块:学生自愿展示分享数学作品 展示时要会表达 第二板块:描述一天在校时间作息表 第三版块:优秀数学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