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周结束,终于把这个写完了。读书是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下今年读的书,每本书前面部分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后面部分是摘录。
1. 夜色人生
“恰巧有那么一个人出现了,而你还有点聪明有点勇敢,有那么点想要拥有她。凑巧她离开了,你不仅有了智慧还有了仇恨。最后变得不像你了,所以人到后来是不是都会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还是你以为你变了,只是在某些事情上的执拗才会突然明白,没有变。”——豆瓣用户“那不勒斯蓝色夜”。作为一名警察的儿子,乔不爱遵守白天的规则,他生活在黑夜,加入了黑帮。他倒不是喜欢追求这种刺激,只是觉得白天的生活虽处在阳光底下却更加虚伪而选择逃离。人生的轨迹似乎是早就注定好的,只取决于一个人的本质与热爱的事物或人。乔认定了黑夜的规则,就不敢违背黑夜的规则,同时他也在找寻自己。他从小弟到独霸一方,期间他炸过一艘船、结了婚有了孩子、杀死了马索和阿尔伯特、在当地做慈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聪敏、善良以及艾玛·古尔德。等到经历了足够多,在河边与儿子钓鱼时,他仍然什么都没变,顶多只是多了一份终于找到自我的从容。
几年以后,在墨西哥湾的一艘拖船上,乔·考克林的双脚陷在一浴缸的水泥里,十二个持枪杀手站在船上,等着船驶到远海,就把他扔进海里。此时,乔听着引擎的突突声,看着船尾的海水搅起白沫,他忽然想到,自己人生中发生的每一件大事——无论是好是坏——几乎都开始于他初次见到艾玛·古尔德的那个早晨。
他父亲从没来梦中探访。但乔感觉得到他,那是他在世时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有时乔坐在自己的双层床上,把怀表打开又关上,打开又关上,想象着若不是被那些陈年的罪孽和干涸的期望阻扰,两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他很害怕一切就只是这样,还不光是害怕而已,坐在那张荒谬的椅子上,望着窗外黑色水面上那些斜斜的黄色窗子,他明白了,人死了并不会去更好的地方,这里才是更好的地方,因为你没死,天堂不在云端,而在你肺里的空气中。
"就像你说过的,我不相信上帝会因为人们私通,或是因为信徒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确,就把这些人丢到地狱的永恒之火中,我相信——或者该说,我想要相信——他认为最大的罪就是我们打着他的名号所犯的罪。" 他小心翼翼的看着她:"或者我们因为绝望,而伤害自己"
2. 乡土中国
我看的这本是三联书店再版的小册子,薄薄的一本,简单凝练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我认为成就“乡土”特性最重要的是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的农业社会还比较富足,说是制约是因为这也使乡下人不愿意走出这个村,这个村我挺熟的,也没有生存压力,别的村吃的差不多,我干嘛要走。这种“乡土”特性可以说明这个地球村人口流动性急剧增加的当下,中国人难免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疑惑。比如说本书第一章说到,乡下人居住在一个村里大家都是熟人,各人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契约、法律。而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要与陌生人还有不太熟的人打交道,这一转变将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尤其是老一辈人。这两年听得少了,前些年总是说中国人不遵守契约。但其实这不表明我们没有信用,我们之间谈好的事情我一定会尽力去做,整那些东西干嘛,是不是你不信任我?
这本书解答了我关于我们中国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私”,费孝通先生是这么回答的。西方是由虔诚的宗教信仰联系起来的团体格局,可以发现西方历史上的战争多数是打着宗教的旗号,甚至还有圣战一说。具体我们看中国乡土社会,我们关于团体的界限总是不清不楚的,另外在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也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也不需要帮助他人(相对于西方)。再者由传统的儒家思想,唯有修身方能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若连物都还没格完,那是不能去“管闲事”的。在我看来,当下的“私”也许是因为国人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连接也陡然增多,但思想仍是自给自足的思想,现代社会同样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团体制度,例如工会。所以尤其当人口一流动,拥有不同风俗,受到不同教育的人混聚在一起,问题就更为明显。
在这里我很简单的挑了几点表达我的感想,原书当然具体得多,费老的文字也极其形象生动,关于中国人的乡土性没有褒贬之意,旨在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社会,虽是好几十年前的著作,但仍适用于如今的时代变革,一本书能活这么久,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已经可见一斑了。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是,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夺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的一圈而已。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市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一早起个人忙着个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个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说;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
3.黑科技
该书讲述了当下前沿的实验研究方向,其中包括已运用于生活当中的技术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还有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目前不具备广泛应用特性的智能微尘、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的技术,更缥缈的还有暗物质探测。阅读该书,可以清晰了解到当下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还能怎样改善,吸引我们去追求更丰富、更方便地生活模式。另外这本书一点也不枯燥,在讲技术原理的同时,作者还会附上有趣的案例,内容丰富提供了查阅途径,方便读者阅读。有一点理科背景的同学就能大致理解其中技术原理,纯学文科的朋友也能明白技术实现的结果,想象应用范围。
技术正在经历从“计算”、“连接”再到“智慧”的进化。
当然想让身体做出动作的时候,脑部会产生控制信号,并通过运动神经送至相应肌群,从而控制肌肉和骨骼的运动。这些神经信号多少会扩散到皮肤表面,形成表面肌电信号,虽然很微弱,但仍能被电子电路检测到。HAL系列外骨骼通过表贴在人皮肤的传感器采集这些信号控制外骨骼做出和人相同的动作,从而为人的行动助力。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一组基因组。基因组就像一段很长很长的源代码,比计算机的0,1稍稍复杂,基因组主要有“A”“G”"C"“T”四种字符(它的生物学名叫做碱基)。人类的基因组由约30亿对碱基序列构成,包含着一个个体生长发育的所有信息。
人类的进步往往与基础理论的突破息息相关,正是这方面的基础物理研究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从而得到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这一基础理论上的突破带来核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对于暗物质以及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虽然只是出于人们的好奇心,但最终也有可能带来对于物理基础理论的突破,从而带来下一步的技术革新。
4.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这个年纪谈爱情想必将是不成功的,但这本书过于精彩,马尔克斯的文字描述温柔华丽,所以打动我来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吧。爱情是一种情感,但它同时还夹揉了理智。有的人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不会发生矛盾,而有的人必须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做出选择。显然文学是对后者更有兴趣。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有过如熊熊之火燃烧般的爱情。但极端的情感就是那么善变,只需在不同角度多观察一眼,喜欢瞬间就能变成厌恶。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是理智胜过了情感。她认为她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乌尔比诺医生名声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还爱自己,那就嫁给她吧。不同于一般苦情小说,费尔明娜没有怀念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而是和乌尔比诺很自然地成为一个家庭,生活在一起,虽然开始时爱情没有多么强烈,但是到了老年也彼此不能分开。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这几十年里依然爱着费尔明娜,他在等着乌尔比诺的死,与此同时,他也与许多女人发生了关系。不禁思考爱情是什么。是否如罗兰巴特讲的我们爱的只是爱情本身,而不是那个恋人。又或者说爱情对于恋人来说不具备唯一性,只是对每个喜欢的人爱得深浅多少有区别,对于注入爱情最深的那段恋情,才能被称为是伟大的,对应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主角。乌尔比诺医生的确比弗洛伦蒂诺死得早,弗洛伦蒂诺又开始求爱。费尔明娜比年轻时多了一份冷静,她可能理性地回想起了少女时的那段爱情,她拒绝、思考、怀疑,但使她接受的一定是当下感受到的爱。当弗洛伦蒂诺告诉船长航行直至“一生一世”,费尔明娜也许会看着他,嘴角微微地上扬,心里浅浅地说“可以。”这是在心灵门口徘徊几十年,生命之烛即将燃烧殆尽之时又重新点燃的爱情。
他觉得她是那么美,那么迷人,那么与众不同,所以不能理解为何没有人像他一样为她的鞋跟踩在地砖上那响板似的美妙声音而神魂颠倒,也没有人像他那样对她裙摆的窸窸窣窣弄得心怦怦乱跳,为何全世界的人没有因她那飘逸的发辫,轻盈的手臂和金子般的笑声而爱得发狂,他没有错过她的一颦一笑,也没有错过她那高贵品行的任何一点展现,但他不敢走近她,害怕扼杀这样如痴如醉的感觉。
尽管巴黎阴雨连绵,她还是学会了去爱记忆中的它。然而,当她带着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的无数经历,带着旅途的疲惫,昏昏欲睡地回到家时,港口的人们问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对欧洲的种种神奇之处有何感受?而她用一句四个字的加勒比俚语就概括了这许多个月的幸福生活:“浮华而已。”
他伸出冰冷的手指,摸索着黑暗中的另一只手,找到它时,他发现它正在等待着。一瞬间,两人都非常清楚的意识到,这两只苍老的手都不是他们在互相触碰前所想象的样子。但片刻过后,它们就变成他们想象的样子了。她开始讲起已故的丈夫,用的是现在时,好像他仍然活着。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明白,她是到了一个自省的时刻,她将带着尊严,带着高傲、带着无法抑制的活下去的渴望自问,她要如何对待心中这份无主的爱情。
5.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
我不爱去影响别人。一是因为我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性格与兴趣爱好,不去干涉他们体现了自己自由的态度。二是我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做事只求自己心安理得,自己享受过程中的一系列体验才是最幸福的事。但想来也许是我太年轻,只注重对于生活的态度,还没有考虑工作时的情况。实际上,在做报告时,如何吸引对方集中注意力来听自己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在谈合作时,如何影响对方接受自己的方案(也许不是对对方最好的方案)与我方利益又极其相关。通过阅读该书,还可以发现影响他人不用很刻意,在谈话时多提到对方的名字就可以吸引到他的注意力,在催促交账单同时给出多少人已交的数字信息就能大幅提升缴费率。书中简单的理论描述结合众多真实且平凡的例子告诉我们,影响他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难,这样的做法并不显得心机,相反有时还体现尊重,对加强双方的交流是有极大裨益的。
虽然新科技和唾手可得的信息带给我们许多好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用来处理信息的认知“硬件”却几百年来基本不曾变过。讽刺的是虽然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作出更明智决定的信息日渐增多,可在做决策时,我们越来越不可能把它们全都用上。当今的人类就跟生活在数百年、数千年前的老祖宗们差不了多少——沟通的情境只要发生一点儿小小的变化,人们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人们一般都不大擅于辨别出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无论是在事前还是事后。
提供一些让改变做起来容易一点儿的设施固然重要,但这还不够。影响力高手总是会把潜在的“心安理得效应”考虑进去,并采取一些简单的小步骤来抵消他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