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二百一十四):事免伤心否,棋逢敌手无。
北洋时期的庙堂之上,枭雄巨擘有很多,但是主要分为三大阵营,孙文与黄兴接管的东南阵营,黎元洪领衔的湖北集团以及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团体。客观的说,清末民初的袁世凯,是一步步陷入深渊,成为自己曾经反对的那种人,属于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时代强人角色。而庙堂之上的大人物也不少,孙文、黄兴以及黎元洪就属于响当当的“大人物”,这三位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曾视袁世凯为对手,但是在见招拆招的宦海游戏中,孙文与黄兴的激情与才情确实感人,然而手段还是稚嫩了一些。其实黄兴是个直爽的老实人,在南北议和时就想着自己可以功成身退,所以无论是淡出鸟的“清水衙门”还是汇聚三十万散兵,如坐在火药桶上的“南京留守”,他都欣然接受。
但是,孙文虽然也大大咧咧,不得不承认其还是有自己的一本帐,最直接的布局就是为袁世凯量身定制了一道封魔符以及祭出杀手锏。封住袁世凯的魔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调虎离山,也就是袁氏必须南下任职。而起到双保险作用的杀手锏就是修改约法,架空总统的内阁制取而代之。但是这些伎俩在久经沉浮的袁世凯看来,不过只是单纯的一厢情愿。重量级大咖组成的“迎袁使团”热热闹闹的进京,袁世凯也是客客气气地招待,可以说是礼敬有加,然而“曹三傻”麾下驻守京畿的第三镇北洋军恰合时宜的哗变,如果说这支袁世凯嫡系武装的兴乱,为推迟南下提供说辞也让其众口难辩,那么京畿附近此起彼伏的乱军,则真实反映出了北洋时期“有兵即是草头王”的尴尬现实。
其后,袁世凯顺理成章地留在自己可以呼风唤雨的北方任职大总统,首次组阁即将同盟会诸公从核心部门排挤出局,给了几个清水衙门做做样子。秀才遇上兵的孙、黄二人与袁世凯相比再无招架之力,老袁将目光放在了“首义”之地湖北。黎元洪在甲午战争中蹈海赴死,最终幸免,论资历与阅历自然是新派自居的东南诸公无法比拟,虽然只是湖北新军中一个协统,但是黎元洪在当时的声望确实不俗,一直是“忠厚长者”以及“稳健派”的形象,在当时芝麻绿豆大的官吏都能爬到普罗大众头上作威作福的风气,黎元洪虽然戴着首义功臣的高帽子,却是谦逊躬亲,主要发声就是:“洪不如袁项城,洪不如黄善化。”低调是掩饰野心的最好方式。
而且黎胖子与袁大头一样,肚子里虽然没多少墨水,但是麾下文人幕僚则多是大笔如椽或者说巧善辞令的角色。黎元洪的机要秘书是骈文大家,晚清有名的腐儒饶汉祥,没事就会授意整出一篇“吁请息争以苏民困”的华丽长文,与当时到处杀气腾腾的军阀相比,自然被厌恶战争的苟安心理所接受。真正领兵掌握实权的各地督军们,大字不识几个,连文章可能都看不懂的情况下,都异口同声地叫好:“黎副总统说得对,我们就是不要战争呀!”转过身就挥师攻伐,为地盘而战,为名号而争。
最终,只有黎元洪才是逐鹿天下的群雄中,能与袁世凯过招的那个大人物。袁世凯当然也清楚,此人是个“沽名钓誉”的好手,要想将这种情结的人收归麾下,就要投其所好,所以对于黎元洪的“善意通电”,袁世凯是逢电必回,大有惺惺相惜之感,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捧杀”。终于在“三武”之案的契机上,袁世凯得以通电天下,撕下黎元洪伪善的面具,对于掌舵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设”,黎元洪的人设自此崩塌,声誉日下,这个三位大人物中,唯一能与袁世凯过招的角儿就这样出局,而袁世凯张罗着的“四巨头”会议,也将上演一出偷天换日的庙堂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