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两个小事件:
二战的时候,法国主妇纷纷购买萨特的《存在论》,是因为战争让人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进而宣起哲学的热潮吗?
福岛大地震后,东京很多家庭纷纷在户外种植绿色植物,是因为大地震导致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吗?
马克思认为,社会决定个人。而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个人决定社会。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认为社会现象来自于人们的行为,不同参与人的行为总和构成了社会现象。在不同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千差万别,纷繁芜杂,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没有社会规律可循。
“理性人”模型正是探讨在不同约束下,经济参与人具有的对于这个社会资源配置状态的稳定偏好。一个人能够获得的资源配置状态会受到约束,在约束下,人们会选择最偏好的资源配置。而人们选择的改变,来自于约束的变化。诸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经济学中的约束有:
禀赋
技术
信息
禀赋,顾名思义,就是天赋异禀,秉持的天赋。我之所有,人之所无。金钱,美貌,天分,许可证自然资源身份证等等等等。人们因为禀赋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选择。庞大的相亲市场,最能体现禀赋的交换。
技术,就是你会(能)干什么。在职场上,你能干什么,决定了你择业的范围。老板为什么选你,如果你既没有美貌,老爸也不是李.刚,那么,一定是因为你技术过人。
信息。比如你在餐馆吃饭,突然服务员把汤扣在你头上了,你十分生气。然而,服务员歉意的看了你一眼,一言不发走开,你就更生气了,哈。为什么呢?因为从中传达出的信息是:你知道他知道他错了。但是他没道歉,没让你知道他知道他错了!
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叫《信息经济学》,主要讲信息的改变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白话就是:怎么装以及如何识别别人的装。举个例子,还是相亲。如果相亲100个人,怎么选最优?可以随机抽取30个人,每个人都见,但每个人都不要。选出30个人里面最好的一个,也不要。然后面另外70个人,选面到的第一个比之前30个里面最好的那个即可。
回到开篇,为什么二战时法国主妇会买萨特的《存在论》呢?因为战争时期,家庭都捐出金属,连秤砣都捐出去了。精明的主妇们发现萨特的书正好重5磅,可以做秤砣。而在福岛大地震后,由于核电站停用,日本人无法开空调,于是在窗户外面种绿植当窗帘。有新闻报道之前开书店的人,在大地震后,关闭书店,转卖绿植,这种经济学思维帮他大赚了一笔呢!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人的选择,是从约束出发,而不是从目标出发。之前有名的五环内免费上门取捐赠衣物的新闻,虽不知真假,但是,这的确把人们善意行为的约束几近减为零,相信会有很好的反馈。
如果你有十万块,是买一件貂皮大衣,还是一个包包?多数的妹子会买包包(实乃非理性妹子的理性选择啊),因为包包可以天天背,而貂皮大衣,一年不见得能穿几回。而对于吾等受限于禀赋技术信息的人而言,也许存入P2P,才是更好的选择哦!
一直很多地沟油的报道,其实不必谴责商人的道德缺失,那只是有利可图。利从何来?一方面,监管的缺失,这也是大家容易心安理得诟病的地方,事不关己,推给别人。另一方面,是每个环节每个人贪图小便宜导致,明明正常十块钱的成本,八块钱就能买到,大家还去抢,可能吗?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我们在心智心理上的成长,离大家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状态,着实还有很长远的距离。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yblue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