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爸妈注意:前方分水岭,请抓好方向盘

作者:六青小主

大家都说三年级是小学的分水岭,语文方面阅读量加大,还增加了很多孩子会为难的作文;数学从单纯的计算过渡到应用题,英语也内容难度也上升了。这句话真得没错。

我想说的是,所谓的分水岭分开的是什么?

分开的是前期培养方式。说的更明白一点,一二年级因为知识相对简单,看不出教育路子的区别,对的或错的,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到三年级这儿,恰巧是一次小小的质变,把不同方式的效果成效出来了。

而教育的路子,起于一年级、二年级。最重要的是习惯养成、兴趣呵护、大脑塑造。

一、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有多重要?有一句话叫“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欧洲有一个关于点石成金的传说:

亚历山大大帝建造的图书馆不幸失火,一些书被人趁乱偷走了,其中一本书的夹层里藏着一个藏宝图,可以找到一块点石成金的石头。

一个富家子弟有幸得到了藏宝图,按照指示来到了黑海编的一块万丈悬崖,底下是大海,峭壁之上有很多大同小异的黑色石头,点石成金的这块石头是暖的、是热的、是烫的,别的都是冰凉的。

为了在无数块石头中找到那块宝石,这个富家子弟想到一个办法:捡起一块石头,如果不是那块宝石,就扔到海里去。

他整整捡了十年。终于有一天!当他弯下腰,手接触到一块石头时,瞬间惊呆了:这块石头竟然发热滚烫!

他不由一阵狂喜,就在心中大喊着「不能扔,不能扔,不能扔!」,双手颤抖着捡起了这块点金石,然后,他鬼使神差般站起来,「啪」地一下……就顺手扔到了大海里。

这就叫做惯性的力量、习惯的力量,因为他已经扔了十年了!早已经习惯了这个熟练得不能再熟练的动作了!

学习习惯养成的良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三年级成绩的调整和分流。

不算幼儿园,小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整整12年的学习,有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会推着他走,你想发力,才可以顺势而为。

一二年级是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够让家长的努力产生事半功倍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级了。

首先小学一二年级时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在学习习惯上,刚上学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如果你没有花时间去帮助孩子建立好的习惯,不等于孩子没有习惯。不知不觉中,孩子就慢慢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到时候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修正、偿还,那就是事倍功半了。

其次,一二年级是孩子最依赖父母的时期。

孩子对父母有依赖,父母的话愿意听,会按照父母的指导去做。到了三四年级,孩子就由以来父母到自理能力增强进行转变了。到了五六年级,孩子的自主意识已经比较强了,有些已经开始进入了青春叛逆期。

如果没有在一二年级去花时间培养习惯,到了小高年级,很多父母不愿意父母说啥我就做啥了。培养习惯的难度就增加了。

二、兴趣呵护

这个其实是更加重要的。

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火种,值得父母花时间花精力花大代价好好保护。

兴趣受好奇心驱动。好奇心研究专家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曾经专门提及,神经科学家用一种名叫MRI的机器扫描好奇的人的大脑,查看哪部分区域活动明显。

当好奇心发生时,大脑中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区域、以及奖赏期待的区域会被激活。如同一个孩子正在迫切地拆一个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的快递包一样,这时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专注、执着……展露无疑,对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情。

如何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位小男孩“咚咚咚”走到厨房,兴高采烈地对正在炒菜的妈妈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妈妈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这位妈妈一下子回答不了,她立即关掉了煤气炉,大声称赞:“你问得真好!”然后母子俩兴高采烈地一起去寻找答案。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便是陈美龄,一个20年前曾经和邓丽君、山口百惠齐名的少年偶像歌手,一个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妈妈。那位小男孩正是她其中的一个儿子。

陈美龄说:“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但是,其实,在孩子求知的路上,很多事情比如考试或考级,孩子一遍遍刷题、一遍遍画同一福画、一遍遍弹同一首曲子,最后,考试考好了,兴趣被磨灭了。

现实版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一二年级,最容易磨灭孩子兴趣的,还有“暴力作业”。“暴力作业”一词,是教育专家尹建莉说的。她认为,有三种作业属于“暴力作业”。

第一种是数量大,比如,每个字写20遍。

第二种是惩罚性,比如,一个成语解释错了,把这个成语抄20遍。

第三种是恶意评价,比如,进行单词测验时,老师规定,只要写错一个单词,就得“零”分。

一个人如果喜欢吃饼干,你每天给她吃两三块,她多开心啊,觉得幸福极了。结果,你一天给她二十块,还必须吃完,吃不完,就再罚吃五十块。那么,让她曾经幸福的小饼干是不是立马变成她的梦魇了。

其实,好奇心、求知欲,是人的天性。只是因为“暴力作业”、考试以及家长在孩子犯错上过度反应,演化成了厌学。

三、大脑塑造

教育专家刘称莲在《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中对女儿教育的反思。

刘称莲老师的女儿李若晨,语文和英语都能拿到高分,作文文采飞扬,英语的阅读和听力几乎能拿到满分,但是数学一直是弱项。

初中时请了家教补习数学,中考还能对付。一上高中,数学方面的差距一下子凸显出来。高一时孩子的数学在40分左右,每次都是班级倒数。后来,专门请了一位非常好的数学补习老师,这位老师注重鼓励和思维拓展,孩子的数学才慢慢赶了上来。

刘陈莲老师反思,造成女儿语数外偏科的情况,可能和她在女儿小时候对女儿的培养有关。

她女儿小时候,她比较注重女儿的阅读、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比较在行。但是,对女儿数学思维的开发明显不够。

一到三年级的阶段,是孩子重塑大脑的重要时期。

我们知道,无论是后天环境还是先天基因,都会对大脑产生影响,大脑在发育中存在一个“早期窗”。

这个时期对大脑的塑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大脑神经元的塑造。

儿童时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快速增长。周边的信息是通过适时开启与闭合的“窗户”进入人脑的,环境因素越丰富复杂,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次数则越频繁,神经网络则会密集成网。

而神经连接网络的发达程度,是大脑是否聪明的重要因素,这是脑科学家曾经证明的。

二是大脑结构的塑造。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董奇表示,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越高,获得年龄越早,则大脑的灰质密度越大。

同样,长期进行乐器训练的孩子,右侧初级听觉皮层灰质等体积增加,左右颞上回后部皮层发育速度加快。

而数学思维训练,则会增加小叶中的脑灰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大脑的塑造。

一二年级虽然是要孩子掌握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大脑。

脑发育具有多层面的可塑性,丰富的活动与认知经验可能是促进脑发育的重要精神“营养剂”丰富的刺激很重要,比如,大量的阅读,让孩子每天生活多一点变化。

全面的发展也很重要。其实,这是很多家长忽略的。

孩子到中学、高中以后的偏科,往往和小时候的教育环境有关。

有些家长可能特别重视阅读、英语听力的输入,对思维拓展重视不够,孩子形成的可能是文科脑。

反之,可能有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思维拓展,对语感方面则较少关注,孩子形成可能是理科脑。

三年级是道分水岭,更像一个检测站。

检测的是培养方式。

如果有偏差,调整方向,一切都来来得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