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把应该五天共读的小说读完了,但真的很难下笔,初看觉得很是沉重。再想很是愤怒,也很苍凉。
这个故事是两条线索叙述,因此显得扑朔迷离,我一直都在猜,这个吉姆是谁?拜伦还是詹姆斯?为何会有序里所说的不一样的结尾。
随着叙述一点点抽丝剥茧,终于看到了故事的全貌。这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但却是复杂的人性。
故事的开端,美丽而能干的母亲,如千万个父亲在银行区工作的中产家庭一样,担负起日常生活,照顾孩子的起居。在拜伦和妹妹的眼里,母亲会用不同的声音读故事,能在厨房的小事故发生后迅速地清理现场,学会开车,送孩子上学,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切都很平静,很好。
然而母亲最后死去了,在拜伦的注视下死去了,死于意外。但那么小的水坑,怎么可能会淹死人呢。可是,母亲就那样的死去了。法医解剖后的胃里只显示了有抗抑郁的药物,并且后来找到的私人医生也承认,一直在为母亲开具药物,从她搬来的时候就开始了。
于是真相从零零碎碎的事情中透露出来。
母亲每早都与在银行区工作的父亲通话,都会回答”很好,没有人来拜访”。父亲一直都在担心母亲回到旧日的生活中,与其他人联系,要母亲按照他的喜好穿衣,一旦这些日常有了改变,就会大发雷霆,要求母亲改正。
其实父亲应该很爱母亲,但也很怕母亲,就想掌控她,从带她离开旧日的生活:一个歌女的女儿,过着她自己母亲的生活。在最青春的时候和各色男人迎来送往。在母亲厌倦了这一切的时候,父亲带她离开了。却把旧日当成了禁忌,不提过往。
母亲成了一个没有过去的人,没有根的人,不再知道自己是谁,先是按照父亲的意思,做父亲心里头那样的女人。做得很用力,一丝都不愿乱,如果有乱,就会在心里否定自己。
我想,拜伦后来多年的病患,总是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是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人,也应该和妈妈的生理遗传并与这种日常的潜移默化有关。
机械和相对平静的日常,没让紧绷的母亲失常。但是拜伦目睹的一次车祸,以及之后他和他的朋友的一系列自认为为母亲好的活动,却将母亲的过去飞速地摆在了眼前,如此迅猛,使母亲无力压制自我,她的自我解放了出来,所以她也曾经有过短暂的快乐:与贝弗莉开始的交往。她找到了父亲认为不堪的过去,得到了认同。
可是,这种从贝弗莉身上得到的认同,很快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贝弗莉是个骗子,还需索无度,恶意勒索。从贝弗莉的身上,母亲看到了她曾经认同的自我是个什么模样,这个自我不好,之前那个她努力成为的自我却也达不到,那么她应该去向何处呢?她应该是什么样呢,她又能成为什么样呢?她爱的人给她的路她都做不到,终于,她崩溃了。
这是我理解的母亲的死因。
而拜伦理解的:就是他不屈不挠地认定闰秒的发生,导致母亲撞了小女孩,然后又是他不屈不挠地告诉母亲这件事并证实了这件事的合理性。才导致母亲认识了贝弗莉,变了模样,最后死去。
这既是因,又是果。没有母亲,拜伦不会是这样的性格。母亲无法面对自己而死去,拜伦同样无法面对自己,住进贝什利山四十多年,并以“吉姆”的身份过了四十多年。
由此可见,人首先要认同自己,只有找到了自己,才能爱自己,搞不清自己是谁的时候,爱都无法给予。母亲把自己搞丢了,对自己漫不经心,对孩子也失去了爱,要靠拜伦来照顾她;父亲只爱他自己心里那个母亲,对变化的母亲不能接受,命令她停止所作所为;拜伦认为是自己害了母亲,害了周围的人,他也不能爱自己。
可悲的是,除了这一家人自我不能救赎外,他们的邻居、朋友都没有伸出援救之手。当拜伦因为想家跑回来的时候,父亲也已自杀,而自称是他们密友的洛太太却视他如瘟疫,并亲手送他进了贝什利山。他的好友詹姆斯,也在这四十多年的幽禁生活中从未看过他。于是他放弃了拜伦,成为了吉姆。
生活如斯脆弱
在成为吉姆的四十多年里,没有人去看过他。他也在日复一日地治疗中,忘记过去的人和事。但越是忘记当时的许多事,多出来的闰秒,被撞的小女孩,母亲的死亡,却是越来越清晰,最后只有这些。
如果拜伦不是个善良的人,他完全可以把这一切的错误归咎于詹姆斯:是他做了这一系列的计划,是他挖掘了拜伦人性里犹豫又善良的部分,一步步,看着拜伦的母亲最终死去。但拜伦只攻击了自己,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的错,就是中国古语里的“扫把星”。
世间有真爱,欲辩已忘言
在所有的人都放弃了拜伦,艾琳却像焰火一样出现了,点亮了他麻木的心。还有他的一群同事,其实都可以对他不管不顾,但却热情而无意地帮助他,这种最最原始的感情使吉姆一点一点恢复成拜伦,最后,当詹姆斯来了的时候,最后一片拜伦的碎片也拼了起来。
虽然来得晚,但也胜过永远不来。
也许这是书的主旨,多少还是很苍凉的。靠其他人的求赎,就要等到白发苍苍。母亲从未等到。这么看来,拜伦还是幸运的。
如果自己能够救自己,比如拜伦的妹妹,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