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地独有的食材和烹饪方式,创造了不变的味道。在乡音缭绕中,讲述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历史,无可复制的地域,成就独一无二的美食。
舍友很喜欢吃螺蛳粉,经常在网上买螺丝粉回来煮,问我要不要团购,我总是拒绝。她们很惊讶,问,这不是你们广西的粉吗,难道你不喜欢?我怎么可能不喜欢吃粉,之所以从来不买袋装的螺蛳粉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这个人比较固执,总觉得粉这个东西总是现做现卖的才好吃,如果没有,那我宁愿不吃。二来嘛,其实我最喜欢吃的粉并不是螺蛳粉,而是那一碗充满回忆的老友粉。
以前的早晨是从嗦粉的声音中开始的。
每天,大街小巷的粉店都很热闹,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上面铺满丰盛的浇头,再加上些葱末和辣椒,白色的粉中裹夹着翠绿的葱末和香菜、红色的西红柿、黑色的豆豉等配料卧在香浓的汤底里。一手筷子,一手勺子,把粉连带着汤夹到勺子里,轻轻吹一下,然后送到嘴里,齿颊留香,用两个字来形容:满足。过了一会,店里开始有其他客人来了,你会发现,不管在哪个店,总会有和老板相熟的常客。老板坐在门前的小桌子上认真地收钱、发票,热情的和每个进店的客人打着招呼,聊家常。而员工们伶俐地跑堂,说着带有广西特色的普通话,年纪不大,却麻利地收小票、送粉……收完小票后,他们总能凭借自己的眼力和记忆力,把每位客人要的米粉按次序、按号牌准确无误地端上桌。
这是每个老友粉店常见的场景,平凡但是充满人情味。
老友粉是南宁的本土美食,于2007年入选首批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梧州炒河粉并称为广西“四大米粉”。虽然现在大街小巷上都是老友粉,但是其原版其实是老友面。关于老友面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与这位老友吃。热辣酸香的面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他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由于南方人更喜欢吃米粉,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老友面就渐渐以粉取代,变成了今天的老友粉。但是粉店里一般还是会有老友伊面这个选择。
虽然传说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因为这个典故,老友粉在南宁、崇左一带的人心中有了不一样的情怀。很多人从小就爱吃老友粉,常约三两好友一起吃上一碗酸鲜咸辣的老友粉。他们从上学到毕业工作, 各奔东西, 再聚首时往往不去高档酒家, 唯爱老街小巷中熟悉的老友粉的味道。吃的是粉, 品的是老友间的情谊。
初中所在的街道好像是叫作松江路,学校一出来,就有很多粉店,在周五周六不上课的晚上,我们总想着跑出来打牙祭。几个人磨着门卫放行,一得到允许就直奔粉店,最常去的一家店好像叫做“莲姐粉店”(或者是粥店?),记得不太清楚了,只记得莲姐。店里的老板娘可亲切了,我们经常几个人跑到她那里吃老友粉或者卷筒粉。一人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围在长长的木桌上,桌上有两排配菜,根据个人口味添加,想吃什么随便拿。最后一年毕业,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出来拍证件照,拿到照片后也是直奔莲姐。那天是中午,店里只有我们几个,满满都是我们笑笑闹闹的声音。我们坐在长桌的最里面,看着刚刚照好的证件照,吐糟老板渣到不行的照片,但是还是交换了彼此的照片,方便日后互相伤害。
后来我们毕业了,有些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再回到莲姐,老板娘老了,民中也不在了,可是总会想起最后一次一起吃粉的场景。聒噪的鸭子,温暖细致的陆某人,曾经亲密无间后来因各种隔阂而绝交的韦某人,鲜少联系但是依旧密切的梁某某,毒舌乖张的黄某某......每一个都印象深刻。都说老友常临,事实是莲姐的长桌上,再也没有出现当年的我们。也不知道下次再回去,是不是还能看到莲姐敞开的大门,坐到那张桌子上,跟老板娘说:“来一碗老友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