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视点】2025年7月30日,北京的夏日阳光透过云层,为这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增添了几分厚重与温度。这一天,一场以"燕赵文化庆八一"为主题的座谈会在京召开,活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燕赵文化委员会发起,汇聚了来自文化、学术、外交、企业等多领域的代表。座谈会是一次对燕赵文化精神的回望,是一场跨越地域、连接中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话。
一、燕赵文化的当代回响:从历史长河到时代现场
燕赵之地,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到"邯郸学步"的典故,从"胡服骑射"的革新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赞誉,这片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而今,当座谈会的参与者们齐聚一堂,燕赵文化的当代价值被重新激活——它不再是史书中的只言片语,而是通过具体的文化实践、国际合作与产业融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中华文化促进会燕赵文化委员会会长陈宝忠在开场致辞中指出:"燕赵文化的核心是'包容与革新',是面对变化时的开放心态,是困境中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出了文化传承的关键——不是复制,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多元参与:从学术到实践的文化共构
座谈会的参与者构成颇具深意。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的主题讲话,将燕赵文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他提到:"燕赵文化的包容性,与西部大开发中的多元协作精神不谋而合。文化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观点打破了文化与发展的二元对立,为文化赋能区域经济提供了新思路。
老挝大使馆官员的发言将视野拓展至国际层面。她强调:"中老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是基础设施的联通,是文化的互鉴。燕赵文化中的开放精神,与老挝'四千美岛'的生态智慧,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文化基石。",四川大学老挝留学生的参与为对话增添了鲜活视角。留学生分享道:"在成都学习期间,我感受到蜀文化与燕赵文化的共通之处——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变化的适应。这种文化共鸣,让我更理解中老合作的深层逻辑。"
三、产学研融合:文化赋能的创新路径
座谈会的另一亮点,是产学研领域的深度互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学术角度解析燕赵文化的现代转化:"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不是悲情,而是一种对责任的担当。这种精神在当代可以转化为对社会责任的践行,比如通过教育、公益传递文化价值。"中国盛世集团代表从产业角度提出:"文化需要载体,企业可以通过文化IP开发、文旅融合等方式,让燕赵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
水利部离退干部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的发言关注生态与文化的结合。他提到:"燕赵大地上的永定河、白洋淀,是生态资源,是文化符号。保护水资源与传承水文化,可以成为区域发展的双引擎。"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分会代表的呼应:"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能让水利工程从'功能'升级为'文化景观',比如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古代水利智慧,既保护生态又传承文化。"
四、文艺评论:从艺术视角解读文化基因
四川绵阳市文艺评论家的发言为座谈会注入了艺术维度。她以绵阳本土艺术为例:"蜀地的'变脸'艺术与燕赵的'慷慨'精神,表面看是地域差异,实则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而不同'。文艺创作需要挖掘这种文化共性,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艺术家的共鸣。参与座谈的画家表示:"我的创作常从燕赵历史中取材,但会融入现代审美。文化传承不是照搬,而是让传统在当下'活'过来。"
五、媒体视角:传播让文化触达更远
央视频道代表的发言聚焦文化传播。她提到:"在短视频时代,燕赵文化的传播需要'故事化'。比如通过纪录片讲述荆轲刺秦的现代启示,或者用微电影展现邯郸古城的今昔对比。媒体的责任是让文化从'学术圈'走向'大众圈'。"这一观点得到年轻创作者的支持。一位视频博主说:"我们这一代人更习惯碎片化阅读,但只要内容有温度、有共鸣,传统文化一样能圈粉。"
六、文化无界:从燕赵到世界的对话
座谈会的国际参与尤为引人注目。老挝大使馆官员提到,2025年恰逢中老建交65周年,双方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正从"政府主导"转向"民间互动"。四川大学老挝留学生的存在,正是这种转变的缩影。留学生说:"在重庆,我学会了用中文写诗,诗里既有老挝的雨林,也有燕赵的秋风。这种跨文化的创作,让我更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
七、文化传承的时代答案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分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产学研王建省教授的发言道出了核心:"燕赵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应对变化的智慧'。无论是古代的'胡服骑射'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本质都是开放与革新。文化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动态的河流——它需要源头活水,也需要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宾们均进行了发言了介绍,来自中国文联、企业机构、大连、四川等地的来宾各自阐述了对燕赵文化的理解。
这场持续数小时的座谈会,没有复杂的学术模型,没有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对文化本质的真诚探讨。当参与者们走出会场时,夜幕已经降临,仿佛在印证:文化从未远离,它始终在时代的现场,等待被重新发现、重新诠释、重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