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我是个内向多于外向的人。如果可以,我期待与人通过文字交流,而非语言或者见面。在文字世界里,我乐观、调皮、游刃有余。而一旦在电话里或者见面,我就会有些紧张——尤其面对在乎的人。所以许多情绪只能放在心里,很多人经常想起,却不知如何联系才不是叨扰。由此非常推崇一首小诗:
关切是问
而有时
关切是不问
倘若一无消息
如沉船后静静的海面
其实也是
静静地记得
2017年9月10日,教师节。看了一些有关教师节的文章后 ,我想有些电话、有些想念,不应再沉默。就怕,沉默后又隔天涯。
在此记录我拨出的三个电话。
余老师
余老师是我大学选修课老师,教授“现当代文学”。他那时将近六十岁,个子高挑匀称、戴着眼镜,声音明朗又平和。冬天的时候,总是西装、呢大衣、围巾,穿得一丝不苟;夏天呢,便是衬衣和西裤,清清爽爽。虽说教的是现当代文学,可记忆里,他的古诗词讲得更多些。几堂课后,我冒昧地将我的两本书恭敬地双手碰到他面前,他很是惊喜。后来在一次课上,他点评了我的作品,并问我,有没有加入作家协会,如果没有,他可以作为推荐人。正是因为他,20岁那年,我就加入了云南省作家协会。
电话接通。
老师:蔡怡琳,你一切都还好吗?谢谢你给我打电话,我真的很高兴。一直记得那次去厦门你陪我去的鼓浪屿,那真是个美丽的地方。你现在还在纪委工作吗?什么级别了?做宣传呀?很好,挺适合你的。家里都还好吗?
我一一回答,并邀请老师再游厦门。
昆明因为有余老师,一直是那温暖的存在。
曾老师
曾老师是我高二时的政治老师,印象里,他的哲学讲得特别好(高二那年主要是学哲学吧?)我自认是个逻辑混乱的小孩,觉得哲学高深莫测,有些害怕。可我不怕曾老师,因为我知道,他对我高看一眼。还在高一的时候我就是学校的影评社社长,经常不务正业地组织大家看电影、出海报。好几次坐在靠窗的座位还在画海报的时候,被站在走廊上的他看得清清楚楚,他从不批评我,而是一顿表扬,认定我很有灵气。所以当知道他成为我的老师的时候,我很开心。
哦对了,忘记介绍曾老师。他也是五十开外,是学校政治教研组的组长。因为长期穿白衬衣外加背带裤,和动画片里的“安西教练”很像,同学们都叫他“安西”。上课的时候他很严肃,最爱提问我。什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我独自一人到昆明上大学时他给我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不要轻易对人付出真心、对一个人好可以,至少得考验一年吧?言辞切切,比我爸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话接通。
说话最注重逻辑的老师开心得语无伦次:
蔡怡琳,我怎么会忘了你?我一直在关注你,从报纸上知道你又出了新书。我曾某人这辈子有你这样的学生,非常骄傲!你结婚了吗?怎么都没让老师知道,让老师喝上一杯喜酒呢?什么时候让老师看看你呢?那么多年没见了。爸爸妈妈都还好吗?告诉他们曾老师向他们问好!
电话这头的我,泪流满面,为自己多年的疏于联系感到羞愧难当。
陈老师
她是我许多文章的女主角,是我高中三年崇拜的对象,也许是因为她,我的语文才会比别人学得要更好一些。她那时不到40岁,美丽得像蒙娜丽莎。她对我付出了比对别人更多的耐心,包容我的多愁善感、陪我风花雪月。她曾经在我的周记本上写:老师很怕你长大后,这个世界会给予你伤害。
我当时不懂她的意思,真的不懂。
电话接通:
怡琳,是你吧?谢谢你给我打电话,我真的很高兴。你有没有长胖点啊?我变得好胖了,如果能把肉给你就好了。你现在在哪上班?压力大吗?在纪委啊,那可是很忙的,要注意身体。要孩子了吗?不要也好。不一定要按着大家都觉得应该怎么样的方向去走才是对的、好的,只要你开心。工作上要努力,但要守正,要俯仰无愧于心,知道吗?你现在上班地点是在XX呢?我有空去看看你吧?
我的心如同春风拂过,阳光点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