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斩断拖延思维
“待会再做”的心态,就像一张借据,让以后再来为现在买单。可是每当借款到期时,你就会发现利息十分高昂。
对我来说,我想拖延,有时候就是单纯地不想做事情,想休息;有时候是因为我想拖延的事让我感到焦虑,从而本能地逃避。
晨读教我们的第一点,就是把这件事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包括写出事情现在的进度、你对完成它的预期、干扰行动的因素、拖延的后果和干预措施。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管情绪,直接从拖延的后果着手,从行动方法入手。
举个例子:在大学20周年聚会上,我被班长安排作为晚会的主持人之一。我一直很焦虑,不知道说什么好,而我的搭档--一个性格活泼的女生似乎也没太在意这事,好象大家都觉得上台自由发挥就行了,可是我不行啊!我必须有准备才说的出话啊!
好在当天下午,班长召集几个主持人开会,让每人负责几间宿舍的同学,并且主持一个游戏。我就努力回忆我负责的四间宿舍的同学名字,至少不要叫不出名字来啊;还有,我设计了一小段开场白。
结果当晚,虽然也很紧张,但把开场白说出来了,开了一下自己的玩笑,效果挺好,几个同学还对我刮目相看了。
虽然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应对拖延的例子,但其实不仅对于有明确deadline的事情,而且对于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却跟你的人生目标有很大关系的事情,更应该主动设定deadline,否则在拖延之下,它们很可能没有完成的机会了。
人的拖延力是很惊人的,比如,我毕业13年了,还没有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就因为这件事没有截止日期,但比起日常的工作,这件事其实对我更重要。
对于人生来说,如果你人生的重要目标一直拖着没完成的话,那可要抓紧时间了。
2.练出情绪肌肉
人会本能地回避恐惧和焦虑,比如吃零食,刷手机,睡觉。可是,内心隐隐的不安感却不能就此消除。
我们要做的,是把情绪为我所用,而不是被情绪驱动着走。比如,我们通过听音乐,吃零食或者运动让自己的心情好转了后,不要忘乎所以,而是要转向做该做的事情。
所谓情绪肌肉,就是抗打击能力和情绪转换的能力,识别出情绪是什么和怎样应对是个好方法。
3.逆向规划
这一条是我觉得今天最有价值的一条建议。我们通常的思路都是以现在为起点看将来:现在状态不好,看未来也是一片灰暗。
但其实,从哪个视角去看,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比如,我们现在从反方向去看历史事件,也觉得很正常呢。
设想自己已经成功,然后来看过去一路走来的努力奋斗;设想自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演讲,再回过头来看现在应该准备什么材料,怎样训练。
假设自己的最终目标已经完成,最终目标完成的基础是每月,每周都完成规定的量。这样再具体到每天,就不会随便拖延了。然后,还要为一些不可抗因素预留一些空白的固定日子去完成。
4.抛弃完美主义
另外我还想补充点就是完美主义。很多人都说过,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可是为什么是这样呢?
“细节没有底线”。这似乎是我想要的答案了,所以,战拖的一个好办法是,自己给自己设定deadline。
我们会发现,即使有拖延症的人,对于明确有deadline的事情,哪怕在最后几小时内完成,也最终是完成了。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deadline的事儿,可能就真的要无限制地拖下去了。
大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事情做到80分,但是想做到95分以上,肯定要花费比之前多几倍的时间。如果时间很紧急的话,这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因为错过了这个时间,很多机会就没有了。
我以前曾经坚持每个工作日发一篇科普文章到患者群,但有一次,我想把一篇文章尽量写好一些,准确一些。这样一拖的结果,就是我两周以后才发那篇文章,而阅读的人已经比以前少了很多。
所以,一定要要质量和时间之间找一个平衡。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一个人憋大招的时代了,产品上线都是先做一个最小可用品,再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目的是先抢占市场。就连一向注重设计与易用性的iphone,第一版出来也是遭人诟病,比如信号差,没有复制功能,耗电……如果乔布斯要求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后苹果再上市,恐怕黄瓜菜都凉了。
而iphone一代的种种缺陷,并不影响它之后的不断迭代升级,趋于完美,成为最受欢迎的手机之一。
总结一下: “斩断拖延思维”让自己看到拖延造成的后果,更重要的是订下行动计划;锻炼情绪肌肉让自己在情绪好的时候开始做要做的事情;逆向规划是从“最后成功”的角度来看现在应该做什么,设想自己已经达到理想的目的,再来督促自己现在要做的事情;最后是抛弃完美主义,让自己先关注“完成”,丑媳妇先见过公婆,以后才有改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