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百年》第六章中介绍了人类动机理论大师马斯洛的观点。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普遍需求,也即匮乏性需求--生理、安全感、爱和尊重,必须先得到满足,人才能行为无私。努力满足普遍需求是正常而健康的。一旦这些匮乏性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就转而寻求其他需求。我们逐一满足需求,整个过程也随之持续下去。这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如何在学校管理中以激励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马斯洛的观点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学校要经常了解教师的需要,对于其中合理的需要,要在管理过程中给以满足。因为这种合理的需要长期得不得满足,或没有人关心教师的需要,就可能引起教师的情绪上波动,甚至不安心在本部门工作。学校还要对教师各种没有满足的需要进行分析,通过动机诱导把可能出现的消极动机转化为积极动机。学校应为教师的知识、才能、经验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包括工作条件、设施、工具、场所、交通、通讯等。通过对教师的关心、信任、尊重、支持等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每个教师都是教育组织中的一员,都希望在组织中心情舒畅,工作愉快。这取决于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要善于把教师聚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消除内耗,排除人心涣散或人情淡化因素,使学校的运行总处于良好的人际环境之中。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物质激励。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存在的决定意识是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因此,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地给教师增加报酬和奖金。这些都是管理中不可忽视的“杠杆”。物质需要的不同满足,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满足教职工物质需要主要表现在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子女就业等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教师的家庭生活状况,又要结合学校工作成绩的大小尽量做到合理、公正。社会要建立奖教基金,鼓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较大成绩的老师,帮助一个学生,只是帮助一个学生而已,帮助一个老师,其实就是帮助了千百个学生。
2.精神激励。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1)奖赏激励机制。这是一种通过奖励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做出成绩的先进分予,以引导教师努力奋进的导向性激励机制。它包含物质奖赏和精神奖励两种。具体要求:①建立教师奖励制度,奖励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老师。可设有先进班主任奖、教学进步奖、优秀课奖、先进教研组奖、最佳服务奖等,并在每年教师节或其他较为有意义的日子进行颁奖;②健全教师评优评先制度。要坚持标准,依照程序,由下而上逐步推荐并公示,广泛听取意见;③在学校经费紧缺情况下,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④要做到公平合理,不能意气用事,对人不能有新疏之分,对事不能有抑扬之嫌。(2)情感激励机制。“管理是服务,管理是引领,管理是激励”具体要求学校管理者:①要以情感人,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②要经常了解教师的思想,开展经常性的座谈心活动;③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④对一些弱势者、受挫者要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怀,让他感到集体有情,产生归属感、依附感,从而调整心态,激发热情。荣誉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达到某种程度的标志,是社会对其劳动价值的认可。获得荣誉的人,主要是重视荣誉感,领导应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适时予以鼓励,以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带动他人。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要公平、公正。
3、目标激励。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它将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积极性,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又能给人以某种需要的满足,激励人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具体要:①学校要制定明确、合理、有吸引力的集体目标;②要通过教育、宣传、引导教师把个人利益和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和谐统一起来;③实行严格的教育教学目标管理,推行教育教学的科学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