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有句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如果“真相”都没有确定,就开始随意展开分析,恐怕容易流于没谱。
实际上,这种事情可不少见。
正如绝大多数热点事件,刚开始的时候大众都是“听风就是雨”,还能立刻分析的头头是道。
比如2018年重庆万州“大巴坠江”事件,一开始舆论就认定是“女司机”逆行造成的,于是一时间关于“女司机”的各种分析甚嚣尘上,打趣讽刺辱骂都来了,看起来还都颇有道理。但实际上呢?女司机不仅是受害者,更被舆论冤枉了。
又比如前些日子广西玉林女护士分尸案。案情警方还没通报,很多人就牛逼到仅从“女护士”、“卫校”、“上下级”、“借债”、“赌博”等零星线索就得出了“真相”,并总结出“女护士生活不检点”、“赌博不能沾”等道理来告诫世人。就算这是最终的真相吧,但实情还没完全确定前,就这么理直气壮、自以为是地分析,真的靠谱么?就不怕被打脸?
这些还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历史上的大事,同样也有。
尤其是,正如我以前所说过,越是那些看起来富于戏剧性的“历史”,就越有可能靠不住。
比如越王勾践的故事。后人普遍认为勾践能逃过一劫是因为文种范蠡用计贿赂了夫差身边的“奸臣”伯嚭,其后勾践和老婆又到吴国给夫差当三年奴仆,忍辱负重、隐忍求全,才终于获得了夫差的完全信任。
后人就此得出“伯嚭贪婪”、“夫差愚蠢、被忽悠”等观点,还自以为掌握了这段历史的真义。
然而据《清华简》等资料记载,实际情况是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越国固然没有贿赂过伯嚭,勾践更没有去过吴国当仆人,这一切都是后人(居然还都是大史学家)编出来的。
我们不妨来反思一下,后人为什么要这么编呢?
也许并不难猜想,是为了“戏剧性”,为了让自己的故事或历史书更好看——哎呀,你看勾践多危险啊,差一点就死了。夫差又多愚蠢啊,他明明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杀掉勾践,但就是被忽悠了,最终给了勾践反杀的机会。
好看不?好玩不?可笑不?
可惜,都是假的。
如果能有这个“心理防备”,再看历史上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极为好看的“史实”的时候,估计大家就会自动留个“心眼”了。
比如我接下来要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个经典战例,可是著名军事家孙膑的代表作,也是世人极度熟悉的“孙庞斗智”的历史故事。
据说,孙膑和庞涓是同门师兄弟,就因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比自己厉害,所以把孙膑请到了魏国,通过陷害等下作手段,导致孙膑被去掉了膝盖骨乃至砍掉双脚,成为了废人。
后来孙膑为了活命不得不装疯卖傻,甚至连那啥“翔”都吃了,才终于骗过庞涓,回到了齐国。
同样的故事,您是不是觉得在哪里看到过?很熟悉的感觉?
这些且放下,回到齐国后的孙膑,通过著名的“田忌赛马”获得了大将田忌和当时齐国国君齐威王的重用,因此得以在后来的桂陵之战尤其是马陵之战两次重大战役中复仇。
且来看看马陵之战最后的那个复仇的“高潮”场景吧——
孙膑早已算定了一切,坐着轮椅在马陵道上亲自动手(或者是让士兵操作……)刮掉一棵大树的树皮,刻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
之后的某天夜里实际上更可能就是当天夜里,庞涓在马陵道上追击齐军的过程中“就那么巧”,不仅在这棵树面前停下了,还看到了这八个字。为了表示郑重,庞涓还点亮火把一本正经地看,八个字还没念完呢,四下里就弓弩齐发了。
因为孙膑下令了:“暮见火举而俱发”,什么意思?看到有火把亮起,大家就开始射他!
于是陷入重围、被万箭攻击的庞涓觉得孙膑真是神机妙算,唉,自己的确不如老同学,算了,认输自刎吧。
……
上述故事,是《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明确记录的。
(《史记》——“(孙膑)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於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资治通鉴》——“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要说有区别,只有“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字和“庞涓死此树下”六个字的区别。
问题来了。现在问问您,您真信这个事情么?您敢不信么?
不好意思,其实不信的人早就有了,最有意思的是宋朝的洪迈,他在《容斋随笔》中就质疑——
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则是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又云“度其暮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遂伏万弩,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钻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夫军行迟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乎?古人坐于车中,既云暮矣,安知树间之有白书?且必举火读之乎。齐弩尚能俱发而涓读八字未毕。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
翻译翻译。洪迈认为,大军人数那么多,吃饭问题怎么可能每个人一口灶呢?而庞涓和魏军既然是追击之师,哪里有空一个个数几万个灶台的数量?所以“减灶之计”靠不住。另外,魏军的行军速度取决于自身,孙膑怎么可能算得那么准?而且当时是大晚上,坐于车上的庞涓(战国时期的将军肯定是乘坐四匹马拉的战车)怎么会看到某颗树上有字,还专门点火一本正经地看。尤其是,庞涓八个字还没念完,齐军伏兵的弓弩就都发射了……
所以,洪迈的观点是:“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都根本不可信,是“好事者”为了好看瞎编出来的,又没有认真考证才导致的说法。
在笔者看来,洪迈已经给司马家(包括司马迁和司马光)留面子了,没具体点名“好事者”。毕竟这个“始作俑者”是谁,洪迈不可能不知道。
而以笔者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或者名将的认知,真能干出这个事的,恐怕只有“纸上谈兵”的赵括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之类的人,大概只有为了嘚瑟和显摆,才会如此吧。
而空穴不来风,历史关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记载,的确问题颇多。
比如《史记》同一本书对马陵之战的记载都有自相矛盾之处,全列出来都不啻于是“惨案”。而且,它所记载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无论是战前决策、战斗过程还是战争精髓都实在太过相似,以致于后人都怀疑他是不是只拿到一份资料,但又“一事两写”,所以才出现两次战役。(我也学学洪迈吧,就不具体说了,有兴趣的人自行搜索,很容易找到。)
最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庞涓身上。
按照一般的记载,在桂陵之战中,庞涓就已经被齐国“擒住”了,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并没有被有切骨仇恨的孙膑杀掉,反而又成了十几年后马陵之战的魏军主将。
注意了,有人就解释了,庞涓肯定是后来被齐国释放了。您看看,在都没有切实证据的前提下,就有人为此做出解释了,还觉得这最合情理最合逻辑,能完美解释《史记》和《资治通鉴》……
然而可怕的是,在魏国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中,是有记载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然而都没有提到过庞涓。尤其是马陵之战,魏国方面的主将叫“穰庇”,而齐军方面指挥者压根没有孙膑乃至田忌什么事,是一个叫田盼的牛逼将领。
这个人的牛逼程度,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正如有观点怀疑孙武子就是伍子胥,其实怀疑孙膑就是田盼,也未必就没有道理。仅举一例——
田忌去齐奔楚,楚王郊迎至舍,问曰:“楚,万乘之国也,齐亦万乘之国也,常欲相幷,为之奈何?”对曰:“易知耳,齐使申孺将,则楚发五万人,使上将军将之,至禽将军首而反耳。齐使田居将,则楚发二十万人,使上将军将之,分别而相去也。齐使眄子将(即田盼),楚发四封之内,王自出将而忌从,相国上将军为左右司马,如是则王仅得存耳。”
田忌后来因为遭到陷害,离开齐国到楚国避难。楚王询问他两国未来的战事情况,田忌就说了:“如果齐国是田盼做领兵的主帅,就算楚国倾尽全力,您楚王亲自做主将,我田忌跟随参谋,楚国的丞相和上将军做跟班,这么打下来,估计也就是您楚王还能活着吧……”后来的战事果然不出田忌的预料。
当然,怀疑“孙膑就是田盼”的,不知道我是不是第一个,这个争论估计短期内也没啥意义,除非有什么切实证据(尤其是考古资料)证实。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最想阐述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既然是研究历史真相,那就不能随意发挥,尤其是为了好看、戏剧性或者说完整性,就随意以后世的情理和逻辑来弥合过去的历史,毕竟“真相只有一个”,且不说是否符合真实,起码出发点和态度可能就不对。如果现实的条件还不足以逼近真正的历史真相,那就悬在那里好了,静等后人努力。前人自承不足,后人才更有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动力。
第二,历史研究的确是困难重重的事情,不必因为《史记》或者《资治通鉴》有啥不足的地方,就否认它们,其实他们也只是在“逼近”真相,只是有的历史逼近的更近,有的距离真相仍然太远。但不管怎么样,存在就证明努力过,起码可以参考,错了也是靶子。
第三,“历史真相”也并非文明的全部,人了解历史也并非只为了真相,而是有多种需求,比如娱乐性、实用性,相比专业性,这些需求也并不就低人一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太史公司马迁为什么老被人说把历史写得像文学,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第四,谨防“思维的陷阱”,一个事情,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如果真把它当成一个实际存在,肯定都能展开各种分析,而且看起来也都能头头是道、大有道理。其实这是思维的陷阱,任何事情都可以如此。所以再遇到新的突发事件,且不说什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吧,起码能做到“独立思考”别被带节奏乃至人云亦云就可以了。
而且,“思维的陷阱”也未必就是坏事。举个例子,比如《三国演义》,“三分虚七分实”吧,然而那三分虚照样可以讨论几百年,真拿《三国志》来反驳,人家只会说你煞风景。
这就是文明的复杂之处。
至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具体是咋回事,该怎么看待,咱们下文分解。
以上,欢迎讨论,我是键客幻宇。
※《古畑任三郎》,二十年前的一部推理日剧,探求真相的过程也可以睿智而欢乐。
关注下我的公、众、号【微存在】吧,主写军事战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