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
“放下手机,好好吃饭……#@@。”这样的开场白大概是很多普通家庭经常出现的场景。
一般不做辩解,自顾自沉浸在其中的是孩子,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率性,即便是做了违背父母的事也会在多次“交锋”中,寻求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反倒是做父母的不懂变通,一味的用趁手的、熟练的、甚至用烂了的套路对付孩子。
如果是大人,那就会有种种理由:“我想给你们做红烧肉,学习学习,咋啦?”“马上过年啦,看看能不能做出你们都爱吃的饺子,不得学习?”“365天我天天忙,给您家当牛做马,看会手机,你看你难受里?”一般这种神回复的多数都是女主。
“我一年在外打工,没一天休息,看看手机咋啦?”“关心国家大事才能找到商机、把握明天。”这种理直气壮的回复一般都是男主人。
总之各种各样的免费学习和“好学”的热闹繁荣景象。真的能在手机上学到东西吗?我也疑惑的发问,回想这些年我看手机的经历,借此机会思考一下也做个总结。
我也常看手机,什么瓜视频,抖音,微视频等等,觉得都是信息,还满满的正能量,知识爆棚,可是细想一下,真的学到了什么吗?无非无底线的娱乐罢了,为什么这么入迷呢,所有呈现的都是大数据解构后投了我们所好而已。
前阵子我也肤浅的聊过“忌娱乐”的话题,只是现在觉得更是细思极恐。
之所以让我们着魔入迷,是因为我们作为围观群众牵动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不信的话我们一起细想想。
喜欢“喜乐”者居多。唱歌模仿的、搞怪搞笑的段子、搞笑的动作、人类幼崽的可爱、还有很多暖化人心的动物们……一旦你刷到了自己喜欢的,同类视频会接踵而至,你都觉得欲罢不能。所有段子的配音更是绝绝子,关键是您也可以同频秀上一把,美颜带来的自信更是让普通人都自信满满,通过机制还会吸引同类需求的人围观,让我们还颇有成就感。一个接着一个的刷,机不离手,让“手机”更是实至名归。
如果您听到“自带”的魔性笑声或者千篇一律的配音请不要惊讶,如果看到有人拿着手机傻乐也不要惊奇,如果在荷塘边、广场上、甚至您想不到的地方看到有人在表演、演唱、走秀等等也都不要觉得不可思议,大概有可能在直播或者拍大片。
当然,也有很多正能量,无论是孝行天下还是各式各样的善举,也有国学文化的传播,热门话题的围观和评论,永远打动人心的还是真诚和善念,各式各样的技术分享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创造和繁荣,就是担心眼高手低,没有研究出个所以然来就早早的放弃。
国际新闻、时事评论,热点事件,头条等等也都是吃瓜群众表示最爱。好像自己就是事件的主角,莫名的给自己套上关系,时刻关心关注,还给自己安心吃瓜找到了不错的由头。
如果追剧则更甚,一集接着一集,越看越兴奋,深更半夜里,谁的床头不是忽明忽暗?熬到了实在睁不开眼,才舍得睡去。第二天起床头昏脑胀,才后悔自己睡的晚,头重脚轻的一天过去了,到了晚上又是熬夜的节奏。日复一日就这样混混沌沌年头到了年尾……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我们就这样在“手机的江湖里”沉浮,再看看公众场合所有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们,难道您不觉得细思极恐吗?
手机功能越多,功能越强,娱乐的粘性越强,大有“娱乐至死”的架势,看手机还是要给自己定时定量为好。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看手机的所得,您还觉得“在手机上学习”是真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