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个春节,有点短暂。
可能大多假期,都会有一种怎么还没开始多久就结束的感觉。
不过,能让人在节后有浓烈思乡情绪的,恐怕只有春节。
朋友Z,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生。她毕业之后,仅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升职。
在福州分部看不到更好机会的时候,她果断选择了调去了南京分部。
去南京分部三个月的时间,她就凭着自己优异的学习能力,连升三级。
薪水翻了一番,前景一片光明。
不过就在周末的时候,Z又一次告诉我,她想家了。
我好笑地问她:“你不是才刚出去一周吗?”
“所以更想阿。”Z语气急切地说。
我不假思索地说:“那要不,你申请调回来?”
“不行,肯定回不去了。听说现在福州分部很少本地人,我回去肯定待不下去,而且薪水又低。”
Z立马拒绝了这个提议。
想家,可生活是要继续下去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是没有办法一辈子活在家的庇护下。
我着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说:“可如果不这样,你要在外面漂很长一段时间了。”
过了半晌,Z发来了一串文字:“不会。如果我辞职,肯定可以回得去。最终肯定要回到福州的,在积攒一下经验,我就回去换一份工作。”
她想念家里父母做的饭菜,想念在福州随叫随到的朋友,想念家里养的小宠物,任何和家挂钩上的事物,她都想念。
二
同事R是我大学时候的同学。
他的春节假期比一般人要多,因为在要上班的周五周六,他请假了。
他是三明人,但是公司安排的项目驻点在南平。
在上了一周班后,上周五的元宵,他又回到了三明,而周天,又回到了南平。
“麻蛋,真的不想上班。想家了,真的缓不过来。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真的不想来这里。”
字里行间,我仿佛感觉在手机的另一头,微微叹气的青年。
“毕竟是要赚钱嘛。”我找了一个听上去容易接受一点的借口。
其实R之前很少回家,大多的时间都待在项目驻点,所以从他的口中里听到“想家了”,真的很意外。
“硬着头皮干吧。接下去的日子,一周又一周感觉都是种煎熬。”
R跟上了一个笑哭的表情。
对于这样的境况,除了接受适应,那么在接下去的一年里,一定会过得很煎熬。
不过,他确实萌生了回三明找一份工作的念想。
“最后还是落叶归根的。”
R回了这样的一句话后,就结束了这个关于家的话题。
我想,大多外出后返回待过家里很长一段时间的人,在离开家的时候,都无法做到全身而退。
R不是朋友圈里第一个说想家的人,而他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三
想家对于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年轻人,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的。
它往往被当做一种很不好意思的情绪。表现出很独立,才不会被人说做娇生惯养。
可是,想家不分年龄段,也不能以此评判独立与否。
年少去社会实践要在外头住三天的时候,会想家;叛逆时期成天嚷嚷要独立、可真试着去独立的时候,会想家;长大后去外地上大学因为来回路费贵,一学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的时候,会想家;
工作没多久的时候,我觉得出差还挺有意思,每一次出去,仿佛都是奔向自由的天堂,从来不想家。
不用烦恼过了宵禁就会不断打来的电话,不用讨厌因为抽烟而遗留在衣服上的烟味被碎碎念。
后来,偶尔出差变成了长期驻点。
这时候,想家的情绪才开始一点点从心里蔓延。
于是,我从原本是不怎么回家的人,成为了闲下来就每周都要回家的人。
而每一次回家的固定行程都会是:和朋友好好喝一次酒、好好上一次网,再和爸妈好好吃一顿饭。
每一次周五下午乘上返回福州的班车,是说不出来的亢奋,哪怕在车上睡着了都会觉得很安心,因为一睁眼,就会看到熟悉的福州。
每一次周天下午坐上返回驻点的班车,是难以言表的失落。无论在车站抽上多少根烟,都没有办法阻止不愿意的情绪流遍全身。
家就是那种你待着的时候不觉得多好,直到离开它的时候,才知道能待在家里是多么珍贵的时光。
四
在家里,真的可以很舒服。
生活的紧迫,让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得不绷紧全身的神经,面对每一次挑战,生怕在下一次的挑战中被淘汰出局。
但平时对自己要求在严苛的人,回到家后,都会回归到最真实的模样,无忧无虑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也许,正是因为生活不易,我们才更加明白“家”这个字,对自己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他乡,一定对自己好一点。
因为,家里人永远不希望你过得太累。
公众号:微醺小二
这里有酒和故事,帮你减轻生活的烦恼。
关注后回复「晚安」,遇见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