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比起立春更像是冬春相交的节点,时间走到了这里,冷暖空气频繁较量,形成雨水。
这是一个临界点、一个融会地,正如南宋画家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山色空蒙、云烟流动,朦胧混沌中又蕴含着春天的清明之气。
米友仁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之子,在《潇湘奇观图》里,他描绘的正是雨后峰峦起伏、烟雨迷蒙、空旷幽远的江南景色,继承发展了“米氏云山”的落茄皴法,营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山水画风。
“流水鸣无意,白云出无心,水得平淡处,渺渺不厌深。云行不能雨,还归碧山岑。斯人似云水,廊庙等山林。”这是黄庭坚之诗《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这首诗以云水写意,在简淡笔墨间勾勒出的澄明心境,成为了宋代以后“平淡诗风”的先声之作,与米氏父子平淡天真的“米氏云山”画派相映成趣。
世人画山水,都是界限分明的山与水,而米氏之山水,是被雾气包裹的山与水,浑然一体的山与水。在这简笔勾勒、墨色晕染的山水之间,在这样的灰白漫漶的画面当中,却使人感受到了淡然虚静的诗意,觉察到萌动蔓发的春潮。
有一个出处不详的词叫做“静宁见春”;在绘画理论中也有对应的一词“澄怀味象”,来自南北朝绘画理论家宗炳。两者分别从自然和绘画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同样的观点,那就是人只有在最宁静平和、最澄澈忘我、最虚淡空明的时刻,才能感知到春天的气息,体味到生命清淡的愉悦。
苏轼有一首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或许可以再次从诗词的角度向我们阐述这个亘古不变的哲理: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