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搜有一条是如何应对35岁危机。
有人说35岁及以上的人,其实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首先是精力已经逐渐跟不上,不会再像20出头的年轻人那样打鸡血似地熬夜奋战,价值好像突然就降低了许多。但是在《演员请就位中2》在排练期间,演员爆料自己知道是凯歌导演执导后很开心,以为终于不用熬夜了。以为68岁高龄的凯歌导演肯定会养生,但是没想到天天拍到早晨,哪怕到了凌晨五点也会坚持在每一条拍完之后给她们讲戏。
有人说这个年龄段还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员工的重心不会全部投入到工作上,必然会分心。其实对于一往无前的人来说,只会为了彰显自身的价值而去努力拼搏,而与年龄段无任何关系。
有人说35岁及以上的员工已经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薪水自然也水涨船高。企业更愿意用更低的薪水雇佣年轻人。但是在职场,薪资更多的是与能力相关。
但是我们看到35岁危机依然会焦虑,为什么呢?对大多数35岁人现状的一些普遍认知。
我们从一个人的活动和有机体属性(感受性、激动性、再生性)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比如说人的感受性就是越出神经系统之外而存在于人的一切系统之中的,比如清华的学姐,不能只凭一个神经认知联结就得出自己被学弟摸臀的标准答案。从另一方面来看,感受性在本质上与激动性和再生性没有分离也不可分离的,因为人的感受性不光是神经系统的反映,它也是一个人的整体的反应,如果只是神经系统的单个反应,它就是一一对应的僵死反应,与人作为有机物这个有新陈代谢的机体不符合,也不算是一种感受性。那么在动作或反应中的反映和在反映中的动作或反应必然具有同等数量的感受性和激动性,比如一个人的感受性大,激动性就大,反之亦然。那么这种数量上的增减的对立能不能算是一种规律,我们发现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立,算是空无内容的非本质游戏,与感受性和激动性的本性或本质并没有关系。
其实真正35岁的危机并不是年龄危机,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年龄数量上的增减对立,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立,与本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到了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下、把日子过成了千篇一律、上进和努力的程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程度的人才会有。有些公司在招人的时候,确实会优先考虑35岁甚至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但是那些工作内容相对简单,或者对于知识技能要求比较低的岗位,才可能会比较钟爱年轻人。对于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需要的是真正具备能力的岗位。35岁之后,人脉以及经验等方面都十分成熟了,是最合适的人选。对于这些人来说,35岁则是黄金时代的开始。
有些人就像酒一样,越久越香。
所以,年龄这一形式并不是核心所在,本质是个人竞争力。 我们一定要学会分辨形式和本质的规律,弄明白真正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解决了认知的问题,我们才可以从实践着手,解决35岁危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