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过分追逐利益的现象值得反思。像材料中老师看似善意的劝导,殊不知假若不履行诺言会对校长的个人信誉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同时,这也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读书热情,实乃目光短浅!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就如《镜中缘》中所述,面对利害得失,世人往往只关注其得和利,而忽视害与失,就像鱼儿为贪吃只见诱饵而看不到鱼钩一样。
只有长远的目光,才能换得长远的利益。孟母三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孟母为了让孟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最后搬至学校附近,孟子学到的都是礼貌相待之礼,这才放心。这是一个母亲的先见之明,她知道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尊称亚圣。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目光长远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越国本已亡国,但凭着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着想,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耻,率领越军反灭了吴国。并协灭吴的余威度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在这里,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越国君臣忍辱负重最终报了会稽之耻并成为霸主的故事,更从其中看到了他们的长远目光。没有因敌国侮辱而殉国而是从中嗅到了复国称霸的机遇。也许用毅力与坚韧可以完成一件事情的百分之九十九,那么剩下关键的百分之一我认为在目光上。
目光长远会带来长远的利益,,反之,则会让短暂的利益消失地更快。方仲永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可以被称之为神童,可是他有一个目光短浅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正因为这样拥有过人天赋的仲永“泯然众人矣”。这是这个孩子的悲剧,如果方仲永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我想,以他的天资,留下的诗作会流传至今。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目光,不同的教育,导致不同的结果。孟母拥有长远的目光,她希望她的孩子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成才,而方仲永的父亲一心只想到当时可以凭借仲永的才能换取财物,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未来。都是为人父母,长远目光成就了一个孩子,短浅目光糟蹋了一个神童。所以拥有长远目光不可少。只有长远的目光,才会带来长远的利益,不要一味贪图眼前短暂的诱惑,也许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将目光放远一些,看得更多一点,得到的才会更好。
只顾眼前利益,只能得到蝇头小利;目光长远,方能笑到最后,摘取胜利的果实。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我们都应把目光放长远些,材料中的校长应如是顾全大局,我们更应如此,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赢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