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春联征集季,综观获奖作品,很少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在用词方面,基本上都是几个高频词在转动。其中原因,固然有春联这种题材所限,但也与作者的创新意识有关。
对联出新,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出新,有点抽象,我想换一个词,叫做陌生化。
对联如何达到陌生化的效果?有一个办法,禁用高频词。比如写岳飞,很多联作会出现。看得多了,就会让人觉得审美疲劳。如果不用这些高频词,那么自然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古人作诗早就意识到这点,有人想要着意纠偏。如流传一个关于北宋初年“九僧”的故事。《六一诗话》载:“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许洞给九位僧人分题作诗,要求不能出现那些高频词,结果他们一首诗也作不出。虽然后人替这九僧抱不平,认为许洞过于苛刻,有点矫枉过正,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诗联出新的一个方向,即遣词。
作诗禁用高频词,这种情况也曾出现在对联界。有一年西岳华山牌坊征联,要求不得与匾额、注板重字,这就有点禁用高频词的意味。
牌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形制。牌坊北侧作为正面,主额刻“西岳华山”,注板刻“奇险天下第一山”,东、西偏额分别刻“云梯”、“天路”;南侧主额刻“华夏之根”,注板刻“千古一石定山河”,东、西偏额分别刻“龙窝”、“横阵”。
以上这些华山形象定位词都不得出现在对联中,这就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也逼迫作者绞尽脑汁出新以吸睛。
最终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中,我印象最深、至今记住的是重庆联家文伟的二等奖联作:“峻峙如斯民有祀,渊源在此国能祥。”虽然句式似乎有左宗棠瑞谷亭联“五风十雨岁其有,一茎数穗国之祥”的些许痕迹,但气象堂皇,新人耳目,评为一等亦不为过。
前段时间,深圳举办“笔墨颂古城 楹联歌南山”活动,我写了两副信国公文氏宗祠对联。
获奖的是: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难弟难兄,各行所志;
有孔曰仁,有孟曰义。希贤希圣,自问无惭。
落榜的是:
兄弟逢三甲榜同登,诚堪比二宋高科,两苏厚意;
祠堂去零丁洋不远,尚留取千秋正气,一片丹心。
后一副对联落榜,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用语太熟。尤其是“千秋正气,一片丹心”。当时我考虑为了切文天祥这个人,便不假思索用上这组分句。但后来想,这也太简单了吧。虽然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每副对联“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偷懒绝不是我的风格。
我一直主张要恢复对联写作的难度。想想古代写对联,尤其是对对子,都是有一定门槛的,有些还比较高。但现在的对联似乎写得越来越容易了,甚至获奖对联也不例外。比如开头所讲到的某些获奖春联。
如何拨乱反正?自然,龙年春联禁用龙、春、风、雨等高频词是不现实的。平庸的对联,用俗滥的高频词仅仅是表象,根子还在对联的内里,比如思想境界。不过,不妨从用词开始,尝试避免用那些前人或别人用滥的词语,或许新意就产生了。
需要说明,主张恢复对联写作的难度,并非倡导用故作高深的姿态把对联写得晦涩难懂,而是要讲究对联的技法,注重用语的雅正。最主要的,还是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化雅于俗,俗中见雅,应该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