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记忆(三)

大概是在我上初二后半期的时候,我家的第三座老宅建成了,在第二座老宅的正后方,隔着四排房子的距离。那里原先是一片苗圃地,是我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房后正对着一面大土坡,土粘粘的黄黄的大土坡,是我们出村的必经之地。西北角立着“泰山石敢当”的房座,便是我家了。

许是孩子们年龄相仿,一个追着一个,我们家建房的愿望总是高于别人。我家新房往往是一片新建房屋的第一座,一如第二座老宅,先是我们的房子建成了,孤零零的四无所依,随后周围的房子才“众星捧月”的依次建成,仿若我们如“建房先驱”一般,充当着冲锋陷阵的先锋了。

新房的建设过程还存有依稀的记忆,起石头、拉石头、垒石头,照例是砖作为点缀,面向外部的一面齐齐整整,留给里面的却是犬牙交错,用一块块小石头填补齐整,名曰:填里批,是一场眼力和石块相结合的技术活。里外墙相结合,便成了厚厚的一堵墙,显得厚而笨重,结实牢固,凝聚着父母的心智与血汗。

新房也是一层,内部空间比前两座房子都要高,都要宽大,钢筋水泥的结构的梁,取代了木质的梁,但檩椽杉板依然如故,晒坪也是钢筋混凝土的结合体,在缺少机械的年代,是人工搭起二层的架,单纯依靠人力,一锨一锨的撩上去的,场面宏大,人声鼎沸,汗流浃背,极是壮观。

新房五间,中间一分为二,父母和我们(我和三哥)住在东边的三间,西边的两间,二哥结婚后,便是他小家庭的了。

院里的建设在循序渐进着,先是打了水井,夏天靠天储水,解决了吃水问题,解除了担水的困扰。上师范的第一个春节里,我也参加了打茅厕的过程,大汗淋漓之下,竟然得了重感冒,以致耽误了归校的日程,成了勤劳的典范。紧挨茅厕的是一个猪圈,第二个寒假期间,二哥办婚事,几天下来,一头一百五六十斤的猪,由于疏于照料,竟然“血气渐老”,死于非命,娘辛辛苦苦一年的劳作竟付之东流,而我倒是“吃喝不愁,穿衣炖肉”,享受了源源不断的“口福”。

靠南墙,父亲和哥哥们搭建了并不算大的厨房,一日三餐,母亲的辛勤劳作,足够我们饱食终日。在靠近东堂屋东角的房檐下,还有泥制的“锅坷垃”一口,春天秋天有柴的日子里,娘便烧火烧饭,香甜可口无以比拟,娘的节俭勤劳之风代代相传了。

起初,西墙上有通往外门一扇,由此而出,便是所谓的“菜园”了,和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空隙地带,勤劳的父母亲开辟出来,一年四季的菜蔬横空出世,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正应了那句:勤劳人家,吉庆有余的忠告。

九一年的寒假,在第三座老宅,我们的生活与时俱进,父亲买了我家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我们也可以足不出户,坐享其成的观看电视节目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和三哥假期回来的日子,都要回第二个老宅去睡觉。活动于第三个老宅,起居于第二个老宅,我们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方式把它们有机的串联在了一起。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我突发高烧,三哥雨夜奔波,唤来父母,叫来医生,至今尤历历在目,宛如就在昨天。

一九九六年的春天,劳作了一生的奶奶在第三个老宅内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从入住第一个老宅,到卒于第三个老宅,奶奶见证了我们兴房造屋的历程。

几易寒暑,几度春秋,老宅依然是老宅,新宅也成为了老宅,最初我们弟兄的出生地(西屋)已然掀去,建平顶屋一座。最新的老宅(第三座)分给了二哥,在新千年的零六年代,齐涮涮的夷为平地,新起二层小楼一座,且东西厢房一应俱全,完完全全的现代化民居。第二座老宅分给了我、大哥、三哥,因常年失修,已成风雨飘摇之势,父亲修修补补,时为照看。待到春暖花开日,定当恢复原貌,保留一生记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春节的午后,坐在卧室的床上,和暖的阳光洒在卧室的梳妆镜上,照着镜中的我,一脸灿烂,一脸妩媚。
    风筝_5c59阅读 3,180评论 8 9
  • 每天对着你的照片说早安,晚安,我感觉很累。 我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小时候父母常出差,他们经常一大早就出门,而我装作还...
    石左阅读 10,805评论 19 21
  • “#☞》=~*@”…一阵突兀又好听的电话铃打断了昨天下午吐沫星子横飞的组会,我借机溜号儿,楼道里透气。“我擦,又是...
    单姐善说阅读 1,553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