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个退休老人写的《牛娃之殇》刷了我的朋友圈,文章讲的是上海幼升小的无奈和辛酸。人人都谓上海好,在升大学上容易程度上排名前三甲,可谁知道作为一名上海家长的无奈,因为竞争早已经提前到了备孕阶段,生下来之后恨不得孩子武装到牙齿,到升大学的时候已经是万里长征人未还就差最后一步了。
01 牛娃战争的大环境
幼升小是升学主战场的第一回合,这是一个让人忧伤的话题,绝大部分的家庭,即使买了一流公立小学的学区房,家长也忍不住那颗骚动的心,总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去参加民办小学的面试,因为进了民办小学,加入牛娃一组,自会被人仰望,然后顺风顺水的按照“牛蛙”式路线成长路线发展: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大学。
年前的时候有一个讽刺的故事,说的是清华毕业的一对夫妇发出哀嚎,说为什么他们买不起学区房,有人跟帖“那还买学区房干啥!”最近网上有个流行语叫鄙视链,在求学这件事上,鄙视链就是民办的鄙视公立的,公立的自有自己的鄙视链,大城市的鄙视小城市的,小城市的鄙视农村的。每一阶层的家长都拼尽全力把孩子往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因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啊。看到这个现象又无奈又感慨,感慨完了回头骂孩子学习去。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谁都逃脱不了一边同情娃,一边逼迫娃的模式。谁家的孩子幼儿园里不读几个辅导班,不学几样真本事那几乎被所有人鄙视不负责任。
有能力的家长跳出来怒吼一声,有本事别逼娃,逼自己呀。之前有个同学跟我说:“你看我都没逼孩子,我们家读国际学校是我托的关系。”是的,在各大论坛也流传着读世外小学条自费50万,我们今天不谈这种高大上的条子,那种隐形的少数人走的路,对于绝大多数人没有借鉴意义。
02 少部分家长的思索
周末的时候我们依然围绕读书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碰撞,这是我们个年龄的人生活的重中之重,是工作之外讨论最多的话题。老公一如既往的固执而坚决,他坚持认为学习这件事情是天赋和学习习惯及方法的综合比拼,坚持认为过早开发和过度开发弊大于利。他认为过早开发会耗光一个人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一个人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我们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坚持语言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优先,对于语文和英语都很重视,但是他反对对数学领域的过早开发,反对在幼儿园里让孩子学习奥数。他的这个观点我在与他相似的其他家长那里也听到过,代表一部分自己读书成绩好毕业于一流大学,对于读书这件事情有独立见解和思考的家长,这部分人坚持孩子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规律,坚持童年快乐成长对人生的重要性,坚守教育是一场长跑,不存在早起步和抢跑的可能性。
《牛娃之殇》这篇文章,是一个自己事业有成,在与邻居的对比中一直充满优越感的外祖父,因外孙幼升小的失利充满挫败感的故事,更让人心伤的是孩子还因为压力过大得了幼儿抽动症。牛娃战争是攀比的父母,基于望子成龙而发动,初衷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中间夹杂着各种复杂的因素,一旦加入这场战斗,就只能不断地升级战备,根本停不下来。
03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周国平说:进一个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种东西怎么有资格成为人生的目标?所以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目标。我的期望比这高得多,就是愿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为了让一个人遇到更好的自己,探索出人生的种种可能,实现自我,如果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一定的贡献那自然是最最好的。如果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只能对人生有所体会和感悟,只能过好自己这一生也是不坏的选择。在人一生的发展中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做基础,有强大的心灵做后盾,有快速掌握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能力,有不断往前的内在驱动力激励,还要有正直的人品和讨人喜欢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综合在一起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现在的以升学为主的教育,过分的强调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得。但是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强大,柯洁被阿尔法狗战胜所代表的AI时代的到来,对新生代的孩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因为社会信息的不对称,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快速掌握信息而取得成就,在她们长大的时候,信息的掌握已经不是问题,这个我们在很多的科幻片中已经看到,在最近上映的《星级特工》的电影中,你可以看到,一台超级电脑可以告诉你很多很多的信息,不需要人脑去储存。
在过往中外教育的对比中,人们一再的对比,为什么中国中小学生中那么多人取得优良的奥数成绩,在数理理论的研究中取得成就的却大多数是国外的人,中国人寥寥呢。人们将这种归结于我们应试教育的恶果。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拔苗助长——抢跑导致的。
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里也好,我们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也好,大学本来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刻,十八九岁的年龄,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大学里有优秀的老师和同学,有各种碰撞思维火花的论坛讲座,有丰富的藏书,这本该是我们学习生涯的另一个起点,是我们攀上学术高峰的契机,却是我们很多家长、老师和学生眼中的终点。很多人大学的时光就是打游戏、睡懒觉、逛贴吧,看小说,等着勉强拿个文凭毕业,真正努力的人有10%也就不错了。过早的开发,小学、中学漫长的十几年紧逼耗光了我们的意志力,进了大学终于可以舒一口了,所谓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最后都变成了不受管束时光里的随心所欲。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成就人,而不是灌输知识。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开发思维,而不是考上名校。我们很多家长可以接受自己碌碌无为的人生,却不能接受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隔壁家的。我也希望女儿能读书好,但是我会通过合理的途径带着她学习优秀的东西。比如,学习认字,我会带着她读很多的书,在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里让她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和优美,还记得她读《丑小鸭》的时候,流下的眼泪。还记得她读《离离原上草》时歪着脑袋的可爱模样,还记得她跟我讲柳树姑娘新妆的时候黑亮的双眸。如果认字是靠直映认字和四五快读学出来的,那是不是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悲哀。
为一生计,不过早开发,给他的童年留够玩乐的时光。为读书计,陪着他学习经典和传承,让他具备充分表达自己的能力。为升学计,如果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做后盾,给他读好的学校。为发展计,给他幸福的家庭和完整的爱和陪伴。
04 结语
《牛娃之殇》的外祖父说:“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我觉得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期待孩子有所成就是再正常不过的家长,对孩子无所谓的态度才是让人忧虑的。就像有很多人批判的“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
我们反对过度开发过早开发,不是说什么都不教什么都不做就是对的。培养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是要做的,教育部对学前教育出版过规划和发展指南,家长应该通读这些指南,深入学习幼儿发展阶段的规律,根据指南的建议和自家孩子个体的成长状况来规划孩子的教育。
教育是身体、心理、智商、性格、意志力的全面培养,不能只盯住智商一项,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教育孩子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也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当你的身边环绕着那些考入名校的牛娃时,不要焦虑和急躁,不时的问问你的心,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尽自己的努力给孩子营造合适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