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吐鲁番,戈壁滩上的温度计指向38℃,鲁克沁油田的抽油机仍在烈日下有节奏地起伏。大漠深处的井站里,技术员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上半年,吐哈油田原油产量超计划2.1%,天然气超3.8%,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56%,页岩油、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取得关键突破。这个位于新疆东部的"火洲油田",用一份"油气并举、常非并进、新旧融合"的半年答卷,诠释了老油田在新时代的"突围密码"。
这场"多点开花"的背后,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系统突围战":从精准找油到高效用油,从传统油气到绿色能源,从单兵作战到全员创新,每个环节都藏着石油人的战略考量与执行智慧。
一、资源保障:在"地质迷宫"里织就一张"精准网"
吐哈盆地的地质结构,曾被业内人士称为"地质界的迷宫"。这里既有古老的变质岩,又有沉积形成的砂岩、页岩,还有多次构造运动留下的断层和褶皱,就像把一块蛋糕反复切开、揉碎又重新拼合。要在这样的"迷宫"里找到油气藏,传统"撒网式"勘探早已行不通。
吐哈油田的策略是"织网找油"——先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给盆地做"全身CT",以0.5米的分辨率扫描地下10公里范围,相当于给地球做了一场高精度"彩超";再用自主研发的"智能解释系统"分析百万组地质数据,在电脑屏幕上圈定出12个"可疑区域"。这些区域不是凭经验猜测的"盲盒",而是通过算法筛选出的"概率靶区"。
在三塘湖盆地,这种策略发挥了关键作用。过去,这里因地质结构复杂、油藏类型多样,一直被视为"勘探冷区"。今年初,勘探团队结合地震资料与微地震监测数据,发现了一片被断层切割的"隐蔽油藏"。为了验证这一判断,他们采用"随钻测井+岩心实验"的组合拳:钻头每前进1米,就实时获取地层电阻率、声波时差等12类数据;同时取芯分析岩石孔隙结构,最终确认这里存在一个储量超500万吨的致密油藏。这种"地质-工程-实验"一体化的勘探模式,让吐哈油田上半年新增探明储量中,高效储量占比达78%,相当于用同样的勘探成本找到了更多"优质资源"。
找到油只是第一步,如何高效开采更考验功力。面对开发近30年的老油田,吐哈油田把整个油区划分成23个"开发单元",每个单元都建立了"健康档案"——从油藏压力到地层温度,从单井产量到注采对应关系,数据精确到"米级"。技术人员就像"油田医生",定期给每个单元"把脉问诊":有的单元注水量不足,就调整注水井的"输液速度";有的单元地层堵塞,就用化学药剂"疏通血管";有的单元油井"体力不支",就通过压裂、酸化等手段"强身健体"。
鲁克沁油田的"二次开发"就是典型案例。这个区块曾是吐哈油田的主力产油区,但随着开发年限延长,地层能量下降,单井产量从日均30吨降至5吨。为了"唤醒"剩余油,油田采用了"智能控水+精准调层"技术:在井下安装智能配水器,根据实时监测的地层压力自动调节注水量;同时通过微地震监测找到"剩余油富集区",实施分层压裂。改造后,区块单井产量回升至12吨,采收率从35%提升至42%。数据显示,上半年吐哈油田通过精细开发,老油田综合递减率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相当于少递减了一个中小型油田的年产量。
二、转型突围:让老油田变身"综合能源站"
在吐哈油田的版图上,除了传统的抽油机,还多了许多新设备:戈壁滩上的光伏板像蓝色海洋,井站旁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集输站里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轰鸣作响。这背后,是油田对"双碳"目标的主动回应——与其被动等待转型,不如主动把新能源嵌入现有生产体系,让老油田变身"综合能源站"。
吐哈油田的新能源策略可以用"三个结合"概括:与油气生产结合、与闲置资源结合、与地方需求结合。在与油气生产结合方面,油田利用采油厂电网的"峰谷差",将光伏、风电发的电直接输入生产系统。在三塘湖区块,30兆瓦光伏电站的电力不仅满足自身用电需求,还能反哺周边3个乡镇;在鄯善油田,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将采油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驱油,既减少了碳排放,又提高了采收率——每注入1吨二氧化碳,能多采出0.3吨原油,实现了"减碳"与"增油"的双赢。
与闲置资源结合,则体现了"物尽其用"的智慧。吐哈油田有大量废弃井场和管线,过去这些资源只能闲置或简单拆除。现在,油田将废弃井场改造成光伏电站支架基础,将闲置管线改造为地热能采集管道。在哈密区域,一个由20口废弃井改造的地热能项目已投入运行,冬季可为周边10万平方米建筑供暖,每年节约天然气120万立方米。
与地方需求结合,让新能源项目更有"生命力"。吐鲁番是"火洲",夏季用电负荷高,油田的光伏电站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通过电网向地方供电;哈密地区风能资源丰富,油田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风力发电场,所发电力接入疆电外送通道。这种"油企+地方"的合作模式,既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问题,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上半年,吐哈油田新能源业务利润同比增长217%,成为新的增长极。
三、动力激活:让"每个人"都成为创新发动机
所有策略的落地,最终都要靠人来实现。吐哈油田有8000多名员工,如何让这支队伍保持创新活力?油田的答案是"搭平台、给空间、重激励"。
在技术层面,油田建立了"揭榜挂帅"机制:把勘探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张榜公布,谁有本事谁牵头攻关。今年初,"致密油提高采收率"难题被挂出后,由地质、工程、实验人员组成的跨部门团队主动"揭榜"。他们用了3个月时间,做了52组岩心实验,修改了17版方案,最终研发出"纳米微球调驱技术",让致密油采收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这种"谁有本事谁干"的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层级限制,让一线员工的智慧有了"用武之地"。
在人才培养方面,油田推行"师带徒+项目实战"模式。新员工入职后,不仅有高级技师手把手教技术,还被直接派到勘探、开发、新能源等项目一线锻炼。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小李,跟着师傅参与了三塘湖光伏电站建设,从设备选型到线路铺设全程参与。"以前只在课本上学光伏原理,现在能亲手安装组件、调试系统,这种成长速度是课堂给不了的。"小李说。上半年,油田有63名青年员工在项目中成长为技术骨干,28人获得省部级技术创新奖。
更暖心的是"容错机制"。油田明确规定,只要技术方案经过充分论证、程序合规,即使失败也不追究责任。"搞创新哪有不摔跤的?"油田总工程师说,"我们允许试错,更鼓励尝试。"这种包容的氛围,让员工敢于挑战"不可能"——去年,一个基层班组提出用"废机油再生技术"处理设备废油,虽然初期效果不稳定,但油田不仅没有叫停,还拨了专项经费支持。经过半年改进,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废油处理难题,还每年节约成本200多万元。
多点开花的本质,是系统思维的生长
站在吐哈油田的观景台上,能看到传统油气生产的"老场景"与新能源发展的"新图景"交织:抽油机与光伏板并肩而立,注采管线与输电线路并行延伸,老石油人的经验与新员工的创新相互碰撞。这种"新旧融合"的画面,正是吐哈油田"多点开花"的生动注脚。
它的成功,不是靠某一项技术的突破,也不是靠某一方面的突击,而是系统思维的生长:勘探开发精准定位资源,开发管理精细挖掘潜力,新能源布局主动拥抱转型,团队协作激活创新动能。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从"找油"到"用油"、从"传统"到"绿色"的完整链条。
对于中国石油工业而言,吐哈油田的实践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它证明老油田不仅能"守成",更能"开新";不仅能保障能源安全,更能引领绿色发展;不仅能依靠经验,更能用科技和创新定义未来。当"多点开花"成为常态,当"系统思维"融入血脉,中国石油工业的故事,必将写下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