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春游踏青好时节。每逢周末,许多家长会带孩子去踏青。
想起小时候,每到这个时节,学校都会组织春游。我的学校离紫云山比较近,春游时学校会组织爬紫云山。
早上,妈妈会给我煮几个鸡蛋,准备些干脆面、火腿肠之类带着作为一天的食物。全校学生在学校集合之后,会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现在想想,那么多学生穿过铁路、公路,有很大风险,自己对过马路完全没什么印象,估计老师一路上不知道捏了几把汗。回想当时,周边的几个学校春游都会组织全校师生爬山,放在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这样,伴着和煦的风,我们一路吵吵闹闹、熙熙攘攘。当时上山的路还是那种黄土路,高低不平、起起伏伏,走起来格外有感觉。我有段时间是班长,大部分时间走在最前边,中间会停下来,招呼后边的同学跟上。
爬山的途中会休息一两次。这时,同学们会把自己带的零食拿出来逐渐消耗掉,补充能量的同时也减轻自身负担。印象中,其中一次经常是在爬过一个山坡时,还会在那边做个游戏。另一次是在山中一块腹地,那附近还有泉水。这个时候就特别羡慕一个背着军用水壶的小伙伴。他的军用水壶里的水喝起来冰凉,现在想来应该是在家中冰冻过。到上中腹地水喝的差不多了,用它装泉水也装的多,喝起来清甜甘冽。
等到目的地,会让大家自由活动。
这时小伙伴们就开始各显神通,有围在一起下军旗、象棋的,有打牌的,有利用树根树藤荡秋千的,还有在山中小溪里捉螃蟹的。记得在山涧碎石下经常能捉到螃蟹,但是奇怪的是其中却没有龙虾。有个老师还说,下次来带点龙虾放山涧中看看能不能生存。
山中也有很多搭着棚子、支些桌子销售诸如凉皮、米线之类给来往游客的商户,价格要比其他地方贵一些。作为春游的小学生,我们自然是不会吃的。但玩累的时候,也会去他们那里讨些竹叶茶解渴,是那里就地取材用竹叶煮的茶,喝起来有种竹子的清香。
休息过后,也会去山林中探险。有的小伙伴在山林中捡到过野鸡的羽毛,长长的,像孔雀羽毛一样,着实让我们羡慕。据说,静谧的山林中,也总是会发生一些卿卿我我的故事。当然,真实性无从考证。
山中有个书院,名为紫云书院。当时的自己不明所以,觉得就是一个小院落,里边立着几块碑。长大后才知道,那是清朝一位著名学者开的,有一次还认真看了那位学者的生平,才知道这个书院不简单,难怪整个山都是以这个书院命名。但在当时的自己看来,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旁边的紫云洞有意思。
小时候,小伙伴之间谣传紫云洞中有许多洞口,不同洞口通向不同地方,搞不好还会在里边迷路,感觉特别神秘。还传说里边有陷阱之类,必须要靠着墙边走,一些胆子比较小的是不敢进去的。我和几个小伙伴撞着胆子,沿着墙边在里边走了一遭,里边乌漆麻黑的,拿着手电筒也照不到多远,在里边心惊肉跳的。后来才知道,那其实就是防空洞。现在,里边也已经装了照明灯供人参观。
看着带着孩子出去郊游、踏青的家长,突然发现,家长带孩子做的一些事情,是想要追寻曾经的岁月,想把曾经的时光、故事传承下去。也突然察觉到,一些作家写小时候的事情,写的其实是抹不去的记忆,留不住的岁月,回不去的时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