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展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历史文物——砖块。
这砖块,倒不是烧制工艺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它粗糙的纹路上,留下了两千多年前工匠们的心声。
其中一块写着:“王复,汝使我做此大壁……苍天乃死,当搏……”
(大意是:王复,你逼着我干得死去活来,忍无可忍之时,我要跟你决斗)
另一块则写着:“姓朱 江乘人 居上描 太岁庚子 晋平吴 天下太平。”
(大意是:这该死的战乱,整了我60几年,现在终于天下太平了)
这俩砖块,一般人看来,无非就是当时老百姓的碎碎念,没啥可惊奇的。
但有一天,一位历史爱好者走进该博物馆,对它们产生了极大兴趣。
凝视片刻之后,他灵机一动,找到策展人,建议将第一块放置入口处,第二块放置出口处。
这么一设置,主题突出,参观的人们,便可以体会到东汉灭亡、历史的更迭,并非英雄人物的杰作;
而恰是这些鲜民的心声,凝聚成了一股力量,推动事件发展。
这位历史爱好者,便是倍受年轻人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马伯庸。
为了进一步表达这种历史观,2024年,他又以一年一本之速度,写下了《食南之徒》。
书中还原了西汉年间,割据势力南越国(今两广地区,亦称南粤国)因为一种食物而被灭亡的故事。
在这段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里,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歌功颂德,有的只是普通人的本能诉求与基本欲望。
珍馐美馔,嬉笑跌宕,尽显人物活生生的真实需求。
读完此书,难免被书中的美食所吸引。
但更多的还是感动于这份特别的历史视角,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普通人尘埃般的简单需求,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食腹之欲
公元前111年前后,西汉大军绕过五岭,直抵南越国都城番禺,结束了近百年的军事对立,宣告西汉王朝的大统一。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浩浩汤汤的历史大事件,却源自一个饕客的食腹之欲。
这位饕客名叫唐蒙,原是今南昌地区的一名普通县丞,最爱摸鱼偷懒,品尝美食。
被派遣行军打仗之时,他在军营前,架设烤炉,带着民兵们炙烤野味;
与敌军厮打时,他一心关注着对方身上携带的闽南特产仙草膏;
朝廷大使召见时,他上蹿下跳,光着膀子在林中捉蛇炖汤。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吃货,在后来被派往南越国当副使时,以他独特的关注视角,扭转了大汉对南越束手无策的军事局面。
事情发生在他抵达南越国的第二天,当地一种食物枸酱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枸酱不仅是烹饪提鲜的神物,更在于它的进货来源极其隐秘。
后来,为了得到枸酱的进货讯息,他跟一位小酱仔甘蔗做了个交易,帮她替母亲伸冤。
恰巧,这位甘蔗的母亲正是南越国已故国君赵佗的御厨,负责赵佗的一日三餐。
不幸的是,赵佗被人毒害,甘蔗母亲成为替罪羔羊,无处伸冤后投河自尽。
年纪轻轻的甘蔗,定然不懂朝廷的争权夺利,她唯一知道的是母亲不会谋害国主。
面对这样一个政治事件,唐蒙一开始并不想参和,但他对枸酱实在是魂牵梦绕。
一想到枸酱,他的嘴里不由自主分泌出津液;烹鱼煮粥,总想加入枸酱,让滋味更有层次。
无论他理性上多么想避而远之,身体和头脑总是不听使唤,最终还是答应跟甘蔗做这个交易。
结果这一查,不仅发现南越国权臣争斗的秘密;
更是发现这枸酱原来来自夜郎国,是因政治因素不得相见的甘蔗父亲,专门制作,几经辗转投递给甘蔗母女的谋生之物。
而这几罐枸酱所走的商道水路,后来成为大汉王朝绕过南越群山阻隔的天然屏障,从夜郎国借道,直抵番禺都城的行军之路。
历史是如此的雄伟壮阔,天下大统一是如此的令人沸腾,然而在这伟大背后,竟然是一个饕客寻觅食物的偶然促成。
谁说吃货难登大雅之堂,谁说爱吃就是胸无大志。
人生苦短,心系江山社稷也好,偏好那一口也罢,每个人都可以尊重自己的需求,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毕竟,犹如枸酱事件,许多非凡的突破往往源自于最初的兴趣与热爱。
丧友之痛
发现这条秘密的商道通路后,唐蒙亲自向皇帝请缨,前往勘察。
只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条夜郎之道山高水深,极其险峻,如想将其拓宽,除非重演愚公移山。
但好在,唐蒙本身就不是什么想干大事的人,他之所以要走通这条路,无非是想替甘蔗找到父亲,顺便探寻美食。
当他发现打通行军之道无以为继时,并无多大的失望之情。
只是按照原计划,带着有关甘蔗父亲的消息,抱着一罐枸酱,再次来到了南越国。
江水涛涛,吆喝回荡,南越国的人间烟火,历历在目。
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他深藏于心的甘蔗姑娘,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却因那场谋害赵佗的阴谋,再次被杀人灭口。
风萧萧兮易水寒,旧人一去兮不复还。
面对此情此景,平时一向嘻嘻哈哈的唐蒙顿时泪崩。
与甘蔗在一起的所有回忆,涌上心头;接着极度悔恨,双手直锤坟包,鲜血渗满尘土。
就在这充满悲愤的氛围里,同伴向他问道:“你打算怎么办?”
唐蒙缓缓起身,对着天空,郑重起誓:
“人人都说,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大局为重,那就让我用大局,来为你报仇吧。”
此后,唐蒙性情大变,从一个随遇而安的县丞,变成一个势在必得的军道开拓者。
瘴气弥漫、峰峦层叠的山区里,他带领着一群人,凿石开路,遇水架桥。
经过22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完成了一项令天下人都为之震惊不已的工程。
只是没人能体会,这位开山大将军有多大的决心与执念,背后就有多大的伤痛。
而当千军万马抵达番禺都城之时,也没有谁能了解,这件划时代的历史大事件,却是因丧友之痛所撬动。
归乡之情
时至今日,两广地区早已是中国版图里相当亮眼的区块。
当我们回首过去的历史,也许会感怀于汉朝皇帝的雄才大略,当然或许也会想到唐蒙,这个原本对平凡生活甘之如饴的大将军。
但其实,这个历史事件背后,还有一个动人心弦的因素,那就是南越建国君主赵陀的归乡之情。
在广州南越王的博物馆里,如今还收藏着两枚“壶枣一木”的竹简。
这是年迈的赵陀,因为思乡心切,在他的皇宫独舍里种下家乡的枣树遗物。
赵陀原是河北正定人,20几岁时,被派往南越地区开疆拓土。
遇上楚汉之争,赵佗便坐地称王,建立起了南越割据政权。
一开始,年轻气盛的他借着五岭这天然屏障的保护,独立之心越来越盛。
甚至还设立了“转运策”,断绝南越国民与北边秦人的一切往来。
这也是甘蔗父亲之所以不得与甘蔗母女相认的政治背景。
可随着时间流逝,南越国当地的土人与跟着赵佗过来的秦人之间形成了政权对峙。
每一方都想掌握朝政的控制权,并且在权力欲望的蒙蔽下,完全看不到外部大局势的变化。
可赵佗不一样,他来自中原,在南越建立政权也是抱着“好玩”的心态。
吕后召他回朝时,他的答复不是什么官方抵抗,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请求“聊以自娱”。
所以在他年迈之时,褪去一切政治的光鲜,最终还原到人性的基本需求,那就是——对故土的思念。
为了重温儿时记忆,他在皇宫独舍里栽种大量中原地区才有的枣树;
为了跟家乡人叙旧,他每回都拉着大汉使者长聊好几个月。
就是这样一位心系故土的君主,在思量南越国的未来出路时,一改年轻时的心高气傲,更多的是溯本追源,归顺汉朝。
可这样的打算,从根本上动了权臣的奶酪。
南越国交到大汉手里,赵陀可以含笑九泉,可那些掌握当地经济命脉并从中获利的人,可就要被彻底瓦解了。
这也就是后来赵佗之所以被毒害,甘蔗的母亲成为替死鬼的来龙去脉。
只可惜,大历史的走向,并非掌握在玩弄权术之人的手中,更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当我们在谈历史使命,谈民族利益,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一定是人类对情感连接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基本需求的呼唤。
写在最后
书的最后,甘蔗的孤坟被交代留个清净之地,唐蒙了无牵挂的离开了官场,赵佗的灵位则被带回了老家河北。
而南越国,当然是在汉军战旗飘飘、势如破竹之下,走向了它的终结时刻。
有人说:历史不只是为了明白过去怎么样,最重要的是通过过去的轨迹来给今天进行定位。
《食南之徒》一书中南越国的这段历史,虽有小说创作的部分,却也让我们看到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所趋;
但绕过大历史,更能清晰可见的是,人类几千年来基本需求的重要性。
食腹之欲,是人性的释放;情感连接,是人的基本诉求;而归乡之情,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认同。
这些在中华文化里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基本诉求,并不该被历史埋没,也不应该避而远之。
或许,这也是作者马伯庸对其进行创作的初衷。
恰巧,前几天,我观看了李安的一部电影《饮食男女》,主题同样是鼓励人们不要憋着自己的需求。
无论过往有怎样的经历、年纪有多大,我们都可以尊重自己的心声,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是创作者们精神超越性的内容之所在,也是对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最好的回应。
毕竟,孔夫子也早有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作者: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