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是韩寒在《后会无期》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意思是就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判,小孩子总是会从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角度出发,评判的标准二维,较为单一,就是非好即坏。而对成年人而言,人是多面的,一个好人也有缺陷,一个坏人也有优点,事情也是福祸相依,有多面性。
在这个命题里的“成年人”,不单单指已经18周岁的自然人,更多地是指能够独立承担生活压力,自给自足,能为自己负责的人。模仿臧克家的一句话说就是:“有些还是小孩子,可是他已经成年,有些人成年了,可他还是小孩子”。
这个命题中还有一个隐含的比较对象——小孩子。在现代社会,成年人与小孩子相比有什么不同属性呢?除了身体发育更成熟,智力趋于稳定,阅历比较丰富等优势外,成年人要面对更重的生存繁衍、抚育后代的压力和负担,还需通过工作,在温饱之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某种程度,成年人要背负更多的身不由己,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balance生活的琐事。因此,成年人在为人处世上都不能太由着性子,甚至要压抑自己,在社会的模具中压抑着自己的天性,象蜗牛一样负重前行。而孩子却在父母或者是监护人的庇护下,可以带着好奇继续探索这个世界。
那么什么是利弊,何谓对错呢?利弊有功利的角度,对错是简单的价值判断。面对一件事情,小孩子更多地是去分辨它的对错,给这个事情定性。如在看电影或者讲故事的时候,总是先给这个角色定性,巫婆是坏人,公主是好人,而士兵就是中性的,国王是坏人的话,士兵就是坏人,反之士兵就是好人。
而成年人更多的是在两权相害取其轻,一个好人,可能只是他选择当一个好人罢了。人在长大成熟的过程中,从简单的是非判断到胸有城府的权衡利弊,这是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丧失率真的过程。
乍一看,好像成人看利弊是考虑更周全,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从进化的角度上看,如果人不考虑利弊,在进化的过程中就容易被淘汰。
然而对于事情的判断,孩子的眼睛更清澈,有的时候可以直指真相。犹如《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面对全城人对利弊斟酌对权威的盲目对被孤立的惧怕,睁眼瞎说,他童言无忌地道出了事情真相。
现实世界,简单地对一件事情只分对错,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那么在这个世界的灰色地带,人要如何生存?何况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棱角分明?如果成年人太在意对错,是否会显得格格不入,是否要消耗更多资源去解决自己的孤独感?
那么成年人对事对人应该更重视利弊还是对错,我认为把对错利弊分成四个象限,对利,对弊,错利,错弊。
一件事情既正确又有利益,就做!一件事情又错又弊,不做!这两个比较好做决定。 对“对弊”、“错利”这两者,就比较难做决定。
因此,我认为对内要讲对错,对外看利弊。就是自己心中要有一杠秤,在大是大非前,要明对错,而对复杂问题,就要看利弊,存得失。而利弊和对错的关系也要明确,利弊始终是要建立在对错的基础上。在对的事情上找到弊端和隐患,在错的事情上不要被利益引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