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澳大利亚阿市(阿德雷德)住久了,真的有些习惯了,尽管是异国他邦。
今年九月,我去了美国,二十天自驾在美国游历了一番。美国西部博大辽阔,1号公路大气喷薄。
10月南半球的初夏,我又回到了澳大利亚。
飞机落地,我置身于阿德雷的初夏。
阿德雷德拥有地中海适宜的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荫成片,绿坪如毯,颇有几分武陵人家桃花源的情致。
我经墨尔本转机到阿德雷德,在阿市机场,我遇到了玲。
我在机场大厅行李转盘前等行李,一回头,见到了她。
她拖着行李去墨尔本看小儿子。
我是五年前在Burnsibe 图书馆认识她的。她在图书馆当义工,每周二个半天到图书馆中文书架帮忙整理中文书籍,有破损的书页,拿到办公室去修补,经她手整理过的书架,比之旁边架子上的日文书籍,韩文书籍要整齐有序。她已经干了许多年了,图书馆要发给她工资被她拒绝,在图书馆做义工让她有机会认识了许多朋友,她很乐意。
当时我家离图书馆只有十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图书馆中文书架上的书虽然不多,都是香港,台湾,新加坡出版的,在国内难得接触到,使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我在这里读到了台湾新生代医生作家的《体肤小事》,香港蒋韵的《行走的年代》,台湾纪实小说叶丽萍的《我家住在大海上》,台湾专业文史工作者钟明宏的《一九四六--被遗忘的台籍青年》。
经常去Burnsibe图书馆看书借书还书,看到玲在那里忙碌,自然的就认识了。前几年在阿德雷德定居的中国人不多,玲看到我当然是十分的高兴,向我推荐新到的中文图书,帮助我上图书馆的网络,我也在她当班的那天去那里看书,我们坐在图书馆休息室窗前的沙发上,晒着窗外照进来的澳大利亚初春的阳光,各自看书,轻声聊天,慢慢喝茶,度过一个下午。
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以书作引子,一来二去的就成了朋友。
玲来自中国北京,四十年前自费来澳大利亚留学,当时能自费到国外留学的中国人寥若晨星,认识了同校不同科的医科大学生S。S来自香港一个望族,全家已经移民南澳定居数十年。S家境优越,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玲年轻漂亮,温婉可人。二个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在一群金发碧眼的同学中,四目相望,一见钟情。
二人由相识到相爱,毕业后就结婚了。
S在家族的资助下,自己挂牌开了牙科私人诊所,成了一名牙科医生。
澳大利亚人十分注重牙齿的保健,政府每年有补贴专项牙齿保护医疗费,牙科医生的收入也是稳定在澳大利亚比较富裕的层面上。玲笃定在家相夫教子当全职太太。
婚后,二个儿子相隔一年先后出生,玲把在国内的母亲和妹妹一家都接到了澳大利亚定居。
现在,二个儿子都上大学了,大儿子学医,小儿子学法律,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大把前途的行当,在澳洲的教育系列中,这二个专业也是学霸们的天下,为此,她是骄傲的。
这一年的春季,我经常去她家作客下午茶,她会亲自烘焙了甜点,煮了咖啡招待我。装茶点的用具细巧精致,甜点酥脆可口,咖啡更是醇香浓厚。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生活优渥的家庭,三角钢琴放在客厅中间,有钢琴老师上门为二个儿子授课。
我与她同岁,同届,有那个年代共同的回忆;我在中国上海出生,学习,工作,结婚,生女儿;她定居异国读书结婚生子居家,我们二人有太多的相同和太多的不同。
那年我在上海带了一个水杯给她,是很普通的玻璃杯,杯子的外面有一个略厚的套子,用来保温,不值什么钱,简单但是实用,因为我知道她需要。
她果然很喜欢,带着杯子带着我开着车,我们去爬山,去郊游,去看南澳大利亚的花开花落。
她送了我一个日记本,紫色皮面,用一根同样是紫色的皮筋圈住,像我送给她杯子一样,简单但是实用,因为她知道我需要。
我果然很喜欢,带着它,我去了欧洲,新西兰,美国和日本……。
玲年轻时很漂亮的,清秀端庄,现在也是漂亮的,身材苗条健康。是那种天生丽质的天然,她教我使用对头发损害最小的染发剂,吃能保持活力的保健品。从外貌上看,与我同龄的她,比我要年轻十岁不止。
四十年的异国生活,她已经不会使用筷子了,但她对我说的是非常标准的普通话。
走在路上,看到谁家园子里有清水泊泊流出,她会大声把主人喊出来,说“你家水龙头忘记关了吧,快去关上,不要浪费,阿德雷德是个缺水的城市,你又不是不知道”。
这时候,她说的是地道的澳大利亚英语。园子主人马上会羞愧着连声“Sorry”"Sorry",忙不迭的去把水龙头关上。
有中国居委会大妈的热心。
我回中国时,我们在微信聊天,她在地球那边告诉我,在她的努力争取下,图书馆增加了许多中文书,摆放中文书的架子也扩大了,你赶快回来,有几本好书,我给你留着。
我们在机场相遇,带了一种轻微的喜悦,有一种自然的融洽,很平凡,很素雅,很关心,不可忘记的友谊。这正是我喜欢的,相约等她回来,一起去看满城的蓝花楹树,去看南澳大利亚的海……。
虽然我们的交往不属于很紧密的那种,可是常常觉得,在这远离自己国家的地方,有一个这样的朋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