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罗陀: 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

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打卡直布罗陀。我们的整个行程,也因此从计划中的三国行变成了计划外的四国行。

我想,促成了这场邂逅的理由应该主要有三个:

一是,我们这天的逗留地是西班牙的塔里法,而塔里法是西班牙一个紧邻直布罗陀的边境小镇,我们住宿的酒店离直布罗陀的入境口岸只有约十五分钟的车程。

二是,从西班牙入境直布罗陀可以随时办理临时签证,签证手续非常简单,签证手续费加上在直布罗陀游览的全部费用也仅需每人180欧元,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三是、也是最主要的是,同行的各位都有顺道去直布罗陀游览的意愿。因为大家都清楚,倘若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谁都难以不远万里专门再去直布罗陀这个弹丸之地游玩。

为此,我们不仅将此前的行程作了优化,压缩出了去直布罗陀观光的时间,并且,一大早就乘车160千米从舍夫沙万赶到了塔里法,再紧接着匆匆赶往直布罗陀口岸,开始了计划外的第四国的行程。

直布罗陀拥有独特的战略意义。

我们可以看见,这块半岛上的花岗岩巨岩最高点海拔426米,从海上望去就犹如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英国自1704年占领直布罗陀后就直接将其建设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基地,控制着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交通要道。因为直布罗陀海峡每年通行的船舶达10万艘以上,是全球最繁忙航道之一,历史上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直布罗陀拥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直布罗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初,曾多次被不同时期的世界霸权所控制,并引发了英国与西班牙两国之间至今都无法调和的争端,且从18世纪初以来就一直成为了英国的海外领土,也是目前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后的海外领地。

直布罗陀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直布罗陀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南端,直布罗陀海峡的入口处,与西班牙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北非相望,最窄处不到13千米。直布罗陀扼守着直布罗陀海峡,早期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经大西洋通往南欧、北非和西亚的重要航路。

直布罗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块长约5千米,宽约1.2千米的石灰岩半岛上,我们也只能走马观花般地打卡了几个主要景点:

我们一走出直布罗陀海关,第一眼除了能看到高高挂起的西班牙国旗、英国国旗和直布罗陀旗帜外,就能看到直布罗陀巨岩。这座巨型的石灰岩,是直布罗陀的标志性景观。据地质学家考证,这座巨岩,形成于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是非洲板块撞向欧亚板块时所形成。巨岩顶部的大部分,现在属于一个自然保护区,成为了现存的250只直布罗陀猕猴不可侵犯的家园。

我们游览了位于直布罗陀巨岩中的圣迈克尔岩洞,这座岩洞作为欧洲最后已知的尼安德特人居住地之一,并因其完整保存的地质演变序列和稀有生物群落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步入洞穴,可见许多巨大的钟乳石和石笋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造型各异、晶莹剔透、堪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妙之作,令人称奇。

我们来到了欧罗巴角。这是位于直布罗陀最南端的岬角,可以俯瞰整个海峡的壮丽景色。那里,有一座建于1841年、高19米、地处欧洲最南端的灯塔;那里,有一座英国占领后为强化军事防御体系而修建的炮台;那里,有一座融合了伊斯兰传统与直布罗陀地域特色、与附近的灯塔、炮台形成景观呼应、并兼具实用性与地标性的清真寺。

我们漫步在直布罗陀市区。据介绍,在这块只有6.8平方千米的地方却居住着3.4万人。这座小镇的土地,其中有1/6面积是通过填海造地扩展而来。我们发现,小镇里的大部分建筑也都依山而建,街道狭窄曲折。

走在古老的街巷,粗砺的石板路与风格各异的建筑,让我们在大西洋的岸边仿若穿越了时空;设置在街头的红色电话亭、红色邮筒和行驶在街头的红色巴士这些英国标志性的设施,仿佛又在告诉我们,这里还是属于大英帝国的领地。

赤炽的阳光,热情地洒落在直布罗陀午后的大街小巷;凉爽的海风,轻柔地吹拂着已开始有些燥热的大地。但在直布罗陀短暂的游览,无疑是又一段能让我们如愿以偿的美丽邂逅。

我们感受到了,直布罗陀的风景多姿多彩,直布罗陀的百姓大方友善。在许多地方让人敬而远之的警察,会笑容满面地配合你合照;虽然会不断催促你准时上车的游览车司机,又会热情地告诉你最佳风景的观赏角度……可能,这也是一处袖珍之地每年能够吸引1000万人前来观光的原因之一。

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我们与直布罗陀,本该是一次寻常的擦肩而过,却成就了一场投怀送抱的邂逅。或许,我们真的与直布罗陀有缘,真的与我们在直布罗陀所遇见的一切都有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