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一朵红玫瑰,白玫瑰树说,你就必须借助月光用音乐来造出它,并且要用你胸中的鲜血来染红它。你一定要用你的胸膛顶住我的一根刺来唱歌。你要为我唱上整整一夜。那根刺一定要穿透你的胸膛。你的鲜血一定要流进我的血管,并变成我的血。
——王尔德《夜莺与玫瑰》
王尔德的童话是很有名的了,尤其得到少女们的青睐,大概是因为他优美的文笔吧。小时候看过他的《快乐王子》,对于那时热衷于happy ending式童话的我来说略显沉重。看完后内心隐隐感到压抑,却又说不出什么。从那以后我就没有再主动接触过他的童话故事了。现在想来,或许是他的童话带着点成人的黑暗色彩,并没有那么天真。
现在的我,因为一时兴起,重新拾起看王尔德童话的念头。这次是鼎鼎有名的《夜莺与玫瑰》。林徽因的翻译也是优美灵动,我仿佛能透过这翻译欣赏到背后王尔德原文的魅力。
《夜莺与玫瑰》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年轻人非常想同自己的心上人一起跳舞,而心上人要求他送她一朵红玫瑰,她才答应。年轻人找遍了整个花园也没找到一朵,心碎地哭了。夜莺知道了他的烦恼,决心帮助他。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年轻人发现了,便拿着它送给心上人。可心上人更喜欢上校送她的珠宝。年轻人愤怒至极,将玫瑰丢进了路沟,任它被车轮碾碎,他不再相信爱情了。
尽管这个童话是如此的现实残酷,但王尔德的文笔是如此清新,甚至令我看完全文后,一时竟感觉不到悲伤,只有被夜莺的凄美所触动。
为了得到玫瑰,成全年轻人的爱情,夜莺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娇艳的玫瑰。这种献祭般的举动,源于她对爱情的信任。她相信爱情比生命更可贵,比哲理更智慧,比权利更强大,所以她无悔。
她把胸脯抵在蔷薇树的一根刺上,为它唱了一夜的歌,这根刺将刺穿她的心,她的血也也会流进树的身体变成树的血。这样痛苦的牺牲,换来一朵比鲜血还要红的玫瑰。可这朵玫瑰的归宿,却是少女的一句“谁都知道,宝石比花更值钱”。于是花被扔进了路沟,由车轮碾过。
据说在王尔德的童话里,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夜莺就是这至美的化身。她单纯天真,相信年轻人的爱情,愿意帮助他得到爱情,即使是付出自己的生命。“谁的生命不是宝贵的?坐在青郁的森林里,看太阳在黄金车里,月亮在白珠辇内驰骋,真是一桩乐事。山楂花的味儿真香,山谷里的吊钟花和山坡上野草真美。然而爱比生命更可贵,一个鸟的心又怎能和人的心相比?”在夜莺为了年轻人的爱情作牺牲时,年轻人的态度却是这样的——“那夜莺的确有些姿态。这是人所不能否认的;但是她有感情么?怕是没有。她就像许多美术家一般,尽是仪式,没有诚心。她必不肯为人牺牲。她所想的无非是音乐,可是谁不知道艺术是为己的。虽然我们承认她有醉人的歌喉,可惜那种歌声也是无意义的,毫不实用。”然后他就回到小屋里想念自己的心上人,随后就睡着了。
这个年轻人是何等虚伪和懦弱啊!他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也不愿为此努力。如果夜莺早早知道年轻人的真面目,还会为他牺牲吗?我想是会的。她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所牺牲,在死去的那一刻,她是满足和幸福的,这样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是现实的,所以很多人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他们不愿相信世上还会有真善美的存在,总是戴着猜忌的有色眼镜看人。这时就需要“夜莺”这样的角色。你一边看,一边想,她怎么这么傻呀!可还是会被她的牺牲和纯真理想所触动,甚至为她落泪。我想,这样也是足够的。
欢乐与悲哀,丑陋与至美,没有比王尔德处理的更好的了。他温柔地写下这些童话,再将“至美”撕碎给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