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八点的时候,食堂里仍然一如既往的人满为患,我被在熙熙攘攘淹没些,吃罢了烦,大家便三三两两脚步匆匆的走近教室,迎接本学期的最后一次考试。自从上了大学以来,这种卷面形式,三双眼睛的统考自是为数不多的,但是也就体现了考试的重要性,毕竟一学期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是绝对不能挂科的,挂科有被记录在案的危险,更有补考的尴尬,万一补考不过,还面临着重修的痛苦。
因此,大家都卯足了劲儿努力的复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感的加强,以及那个对未来早就憧憬好美好蓝图,开始了不舍昼夜,废寝忘食的复习。当然更多的诱惑是来自于奖学金,得奖学金不仅得到了钱财,更是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自己努力的证明,我坚信,每一个人大学生都有一个奖学金的梦。然而,无力之感却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地像我袭来,耳边如有千万蜂嗡虫鸣,眼前如有旋风少女转个不停,看着书中密密麻麻的字,我不说是如试天书,确实有心有千千结之感。我做不到包罗万象,也只可任由那“一蓑烟雨任平生”……毕竟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的花朵世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谁不想独霸鳌头,独领风骚呢?!答案是肯定的。而在这考场上,颇有一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感觉”,你进了考场拿到试卷的那一刻,你就绝望了,那白纸黑字的条条框框明明跟我似曾相识,然而为何我总是记它不起来呢?开场便开始了抓耳挠腮,不小心被老师瞅了一眼,便开始面红耳赤,看到大家纷纷交卷而我只能汗流满面,最后实在是无计可施,只好顺应“自然法则”――长长短短选A,短短长长选B,三长一短选短,三短一长选长……下了考场还会安慰自己,你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其实,每次从考场出来,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同一个老师,同一本教材,同一个年级,怎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莫非你真的比别人笨不成,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是自己努力的不够,但总是忍不住自欺欺人,好让自己得过且过,不含半点愧疚。
让我来告诉你,喜从何来?喜是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课,课后认真复习,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当你对他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你自然对他爱不释手,必然会去延伸关于本知识的相关知识。忧因何生?忧是平时上课开小差,你的意志和脑神经总会被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每次课下来总是听的绕山绕水,云里雾里,一不小心,又算溜走了一日,这样的日子日积月累,导致自己越来越跟不上节奏,临近考试的时候,靠死记硬背背下了老师的知识点,但是因为你不懂,便不能够灵活的运用。
其实一个小小的考试,怎会惹出如此之大的是非?总体原因是我们对卷面成绩的重视。然而我们自己也是“临时抱佛脚”的那种人,要知道,知识本来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学到的知识实在平时钟积累转化而形成自己所有的东西,有人这样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亦有人这样评论:“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我花了很久才慢慢的琢磨透,我们学习的身并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学会学习,应试只是我们学习中沧海一粟。我们读书的本质并不是为了拿高分,而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何必把一切都看的太功利呢?学习需由心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从心里去寻找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去努力称为应试的机器呢?同步下了考场,很多人都会抱怨;“为什么老师给我画的重点一个都没考到,而那些非常不起眼的先知识点却在试卷上层出不穷呢?”在我看来,这样的人太过肤浅于且功利,他们一点也不会明白,什么叫知识的延伸,就像一个量变与质变的过程,是的,确实,就用一个人的结构来举个例子吧,老师画的重点只是一个人的骨架,然而一个人只有骨架是不能不能存活的,他还需要心脏,神经,血液,细胞,皮肤等不同的部分组成,另外,一个人要存活下去,还需要体内摄入足够的营养。在比如画画,我们首先要先通过线条画出大概的轮廓,在慢慢的成型,之后细致,上色等等。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然而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少有人懂呢?!
所以我觉得学习是一个不断延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给你指引一个方向,最重路还是要自己走的,我们需要在千金的路上不断的摸索探索,最终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条专属路线,综上所述,如果你自己觉得你已经全部做到了,那么考试对于你来说真的就是小菜一碟了。下面我在分享几个关于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就看一遍就当温习吧,再说了,不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吗:书读百变,奇异自现!悬梁刺骨自是人尽皆知,悬梁的故事发生在楚国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身上,他到洛阳求学,为了勤奋学习,怕受困意的影响,而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如果读书感到疲惫,眼睛一合上,头一低下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惊醒过来,而后他苦读有成。而刺股的故事则发生在战国苏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儿学会合纵连横之术,学成后,到秦国游说,不被采用,旅费用完只得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既羞愧又难过,于是发奋读书,读累了打瞌睡的时候,他就拿一把锥子往自己的腿上戳,把睡意赶跑,又继续苦读,后来他在出发游说诸侯时,无不成功。除此之外,还有凿壁偷光、囊萤读书、映雪读书、随月读书等等。诸如此类的故事真的是数不胜数,比比皆是。其实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也是存在的,我之所以选择古人的故事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是一种千古流芳,他们的存在如酒,越陈越香。越陈越烈也越来越珍贵,他值得我们细细思索,反复品尝。
看到这些故事,我心里除了崇拜就是感动,而感动之于,更多的则是反思,或许我说“吾日三省吾身”不免多了一些老生长谈的嫌疑,因此,我也就不“八卦”了,在学习这条路上,不免道阻且长,至于能否其修远兮,还要靠自己慢慢的迂回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