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文字需要优美,高阶,至少让人多少有些崇拜或者敬畏,不然文字就体现不出来优势。我很纠结,纠结怎么才能高级,所以多少会有些焦虑。
现在我突然开始发呆,发了会呆就当放空自己,却突然觉得忘记了写作的初衷,文字是用来记录的,而记录就是以便以后忘记了,还能找到记忆。或者后来的人可以用来记忆之前的人或者事。
生活每一天都在过,不管是欢乐还是悲伤,每天24个小时,谁也不会跳脱掉。每天都会有事情发生,有些会在你的大脑里刻下痕迹,想忘记都忘记不了。但是总有些事情可能会忘记,所以有文字的记录就显得特别重要。
每天早上起来,你都不会知道今天又会发生什么?晚上睡去的时候,想起来过去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是会翻了身就忘记,还是在以后忘记呢?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小幸福,或者小温暖,当时的开心,在以后就忘记了,所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会在很长时间的以后再感受当时的开心。
小的时候,要写日记,就是用来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但是日记本很多,日记却没有多少,或者说就没有日记。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本日记也在发现有人动过后烧毁了,青春期里总是要记录一些内容,只是那把火后我把当时的记忆也焚毁了。
我属于写不了高深文字的人,也做不到逻辑分析清楚的可以给别人分享观点。但是文字最基础的功能就是记录,所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拿来记录。
如果今天要拿来记录的事情,是下午单位组织的党课学习。党课是请了自治区党校的老师来讲的,时长2个小时。我其实是有点抵触这样的事情,在我看来现在这么忙的时间,还要浪费两个小时去听那些昏昏欲睡的课,简直是犯罪。所以去听课的时候我带了手机,带了书。但是结果却出人意外,老师讲的极度精彩,以至于我连手机都没打开。
从老师的讲课中就可以感知老师读了很多书,讲的是从党章的历史里解读从严治党。老师回顾了党章的发展过程,引经据典的讲解,让我听的津津有味。课罢,突然意识到,你读的书真的会在你的气质中体现出来。老师就是典型,其实他的PPT可以说内容不太多,但是他发散的讲解,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
老师推荐说如果觉得党内文件读起比较生涩,那就多看看领导人的回忆录,从小见大,从他人的回忆中看到当时的社会和内容也是极其容易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喜爱历史,但是一直不怎么流畅的背诵或者深刻的理解,书读的多不见得知道的多。所以我羡慕老师这种把历史内容信手拈来的自如,每一个内容都能很好的扣住主题。
突然想到领导介绍老师时的小囧,老师是博士,领导介绍说:“呦,还是个博士。”所以说话还是需要有艺术的。
我就平静心态,慢慢的同文字相处,一点点的记录我的生活,记录我的心情,等到多年以后我还能想起这位老师,想起他讲的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