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不求功赏 只为民请命
一场大仗只打了三四个月,但战后的料理,万历皇帝磨磨蹭蹭捣鼓了七八个年头。
这么拖着延着,等待功赏的人们就越来越慌,越来越闹,各种争功诿过,各种说长道短,纷纷粉墨登场。有拿了奏章拐弯抹角自我标榜的,有买通大内阉宦找皇上吹风的,有游说三公九卿帮忙摆功的,甚至有豢养文人编造小说话本宣扬某官某将征播功绩的……一时间从朝廷到民间都在百般折腾。
看到这般情势,觉自公心里很不是滋味。战争在贵州和川湘边地展开,兵燹炮火再加山匪官军趁乱劫掠,造成大片焦土,许多地方的民户被赶尽杀绝,千村薜苈,百业荒废。作为一省粮饷军务监督官,觉自公目睹了战争强加给老百姓的生命牺牲、财产损失、心理创伤和沉重的赋税负担,对他们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体会极其深切。平播战役官方耗银二百多万两,相当于国库一年的税赋收入。当时朝廷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得强令湖广黔川几省额外加征税赋。战事结束后,那临时增加的赋税却忘了取消。这真是个很混账的事情!战火劫难过后,老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而重重税赋却丝毫没有松动。这样下去,百姓怎么活?地方怎么得安宁?于是觉自公全不理会官场争功诿过的时兴作派,自个儿口不言功,只是上书请求减免地方税赋。然而,奏章全都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直到第二年廷议监军行赏等事,觉自公又专门上书,重申不求本人功赏,但求减免几省税赋,重申与民休息才能安民靖边,实为长治久安之要策。幸好李化龙也参加了廷议,着力陈述觉自公的免税奏议以及战时表现,终于引起九卿要员们重视,将奏议再次报与幕后皇上,得到认可。
觉自公不言己功而为民请命,“中丞[1]未允由功赏,湖广已然减税粮”,于是很多文人士子题诗撰文大加赞颂。民间则有一些很神很夸张的故事流传开来。例如,有个故事说,觉自公屡屡奏请减免湖广税赋,但皇上总是装聋作哑。后来他就用蜂蜜在皇帝那茅坑前壁上写了“湖广免税”几个字。很快那蜂蜜字迹上就爬满了蚂蚁。皇上来上茅厕,看见蚁行成文,心下称奇,就顺口念出声来。觉自公听见,赶忙应道,臣遵旨照办!并说此等奇观,实乃天意显现。而天子天意,金口玉言,人臣岂敢不从?皇上听了这般说辞,自然只得笑了笑,表示默许。于是湖广贵州享受到了免税的天恩。如此等等,故事版本很多,而意思都差不多。
这样的故事,当然只是人们的艺术想象。那时候皇帝霸着京师朝堂那个大“茅坑”,而“拉屎”却在后宫禁苑。长期罢朝不上殿,弄得一品京官也难见到他的身影。时为地方官的觉自公,自然也没机会与他谋面,更不可能跟到茅坑去导演什么天子传天意的戏码。人们想象出这样夸张的情节,其实反映了老百姓对觉自公的感激之情,也生动反映出觉自公为民请命的各种不易与种种坚持。
平播结束后的第二年春,觉自公终于被调回中原河南任参议,不久升任参政,分巡京师侧后的边防要冲口北道。再五年,升授都御史衔、廷推[2]巡抚记名待任。这期间,觉自公家里祖孙三代多人得到朝廷诰命封赏[3],祖父华山公、父亲南邱公分别诰赠诰封三品嘉义大夫,祖母、母亲和夫人分别获封四品恭人官衔。惜觉自公的母亲和父亲于1602年、1607年先后离世。按当时朝廷法度,在任官员的祖辈、父辈去世,他自己必须停职回家,静心守孝三年。于是觉自公曾先后两度回家守孝,前后有五六年时间没在任上。
注释:
[1] 中丞,这里指觉自公,因其曾获授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并巡抚记名待任。右都御史自明朝始置,由宋以前的御史中丞演变而来,通常作为巡抚等京外高官的加衔。故明清两朝习称带衔巡抚等封疆大吏为大中丞。又旧时诗文多以官衔作为敬称,如杜甫曾得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衔,人们通常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
[2] 廷推,明代推选高官的制度。凡三品以上重臣的任用,须经“廷推”。明太祖洪武朝后期废除宰相制度,由“九卿”分管九大衙门并会合举行廷议,提出国事方案报皇帝定夺。推选高官要员的专题廷议,简称廷推。
[3] 明清时期,朝廷会对文武官员的长辈和妻室封赠“散官”爵衔,给予一定待遇而不授实权。五品以上散官,朝廷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命与敕命形如画卷,轴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在生的叫诰封,已过世的叫诰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