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无限种可能

文 | 乔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经常会有朋友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今天分享一下。

我看书基本不设定范围,广泛到可以说的上杂食,,但是相对来说不是很喜欢特别丧的书。因为容易把自己代入,整个人也变的特别的丧。

今年开始觉醒,在选择书的方向上,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根据当下的状态向外延伸。

比如最近准备读完的书单:乌合之众、刻意练习、认知突围、还有三万英尺……

目前《刻意练习》已经结束,这篇文章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吧。

01.

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

而前两年非常流行的1万小时定律,于“刻意练习”来说并不适用。按照一天8小时来算,实现1万小时定律需要1250天。如果从结果导向来讲,这1万小时成就一个专才这一说法,对于时间所发挥的作用能否实现了百分百的转化,我门暂且不考究。而是我门忽略了“刻意”这一因素。

就像是我们高中学习,3年时间,为什么并不是人人都成了状元。原因就在于,你看着在学习,但实际真正有没有输入不得而知。

而《刻意练习》强调的是在时间成本上的更加高阶的一种方式“刻意练习”,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并缩短时间。

而这一理论的实践是由认知和持续的行动力一起决定的。

首先,你要认知觉醒,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你在内心世界建立一座宫殿,,从框架细化到房间,与外部世界相勾连。

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认知觉醒+持续有目的的练习。

而刻意练习的特点,大致是以下几点:

要在舒适区外练习,且有明确的目的

要有意而为,边练习边思考,当你思考不清楚的,正是你要克服的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要能感知到自己的正确与否,且不断修正

刻意练习具备复利属性,可以在进步的基础上再进步

总的来说,一个持续且刻意的练习,另一个就是认知的提升。

两者的共效不分上下,且相辅相成。

02.

值得关注的是书里书中提到:“最杰出的人,练习时间最长”,“对提高演奏水平重要的大多数因素,恰好也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而且并非那么有趣的因素”,“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这里所阐述的就是“刻意练习”中持续行动的部分。假使你知道刻意练习这个概念,但是却没有长期去练习,那么,这一理论对于你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用。

至于怎么行动,这就需要认知来处理了,你练习方法是否正确,如何刻意练习,不管是复制别人的成功方法还是自己创新,都是认知所需要辨别的范畴。

如果你要能做到“持续行动+刻意学习”,那你必须要有一套“行动系统+学习系统+正确的认知”的支撑,而这两大系统合璧才能给你提供成长的可能性。

书中列举了许多在音乐、医学、围棋、数字记忆等方面的例子,如果替换到自身的事例来讲会更容易理解:

就拿练字为例,习字的训练学习中,你需要做的首先是要保持稳定的训练量或者是练习量,这是“刻意练习”中的“练习部分,之后,对“刻意练习”而言,你还需要建立的就是“认知突围”,这包括:

基本笔画的书写放法

字体结构的运用

笔锋的处理

临摹字体的转化

书法作品的布局及成型

丢开字帖之后自己的字体风格

  ……

以上都是习字的“认知突围”,类似框架,是学习系统的建设。

所以为什么说学霸很“学霸”,霸的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都是相通的,当你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考满分就在你的意料之中了。

天才也是刻意练习的产物,你学习一项新的技能,跳槽到一个新的行业,当你掌握方法,大脑和身体具有适应能力的时候,你也有无限种可能。


 -end-

谢谢你看到这里❤️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的我,关注我:乔安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早上,孩子跟我说妈妈你中午别回来了,你也病了姥姥也病了,我一个人太忙,我没办法照顾你们两个,我听到这句...
    松鼠家阅读 120评论 0 0
  • 一边立着falg.说这个月瘦十斤,晚上不吃饭,一边用勺子挖了一大勺油炸花生米送入嘴里狠狠地嚼。不解气,又挖一大勺,...
    心理实践者周周阅读 215评论 0 1
  • 读一册书,念一个人~
    自由和安阅读 248评论 1 1
  • 2017.10.13Short term goal: (1)Finish the experiment : bui...
    Ada_Bleau阅读 274评论 0 0
  • 列举几本我觉得不错的数据分析入门读物,有些读完了,有些也没读完。不能说普适,但总会有所帮助。 统计学入门 《赤裸裸...
    老树之见阅读 735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