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译】:瞎子不能通过视觉认识感知世界,但是却擅长于用听觉认识感知世界;聋子不能通过听觉认识感知世界,但是却擅长于用视觉认识感知世界。通过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杜绝一些外界的种种过度的功名利禄的诱惑,使思想专注在一个目标上,往往更能集中能量发挥潜能。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等同于众人的能力,这样办起事来胜过于别人十倍以上的功效;所以,如若能再昼夜反复的这样去做,就可能胜于万倍之众的功效了。
【注】
〔1〕瞽 瞎子。
〔2〕绝利 杜绝外界诱惑。
〔3〕师 众也。一说指军队。
〔4〕三返昼夜 “日三省吾身”之义。一说是指三宫升降。
〔5〕蠢然 《庄子》曰:“蠢动而相便,不以为赐。”自然而动的样子。
〔6〕余 宽裕。
〔7〕禽 同“擒”,统摄之义。
〔8〕天地文理 天文地理,指天地间的表面现象。
〔9〕时物文理 时文物理,指天地间的本质物象。
〔10〕愚虞 用愚蠢的办法猜测、预料。“不愚虞”与此义相反。
〔11〕奇期 奇,奇异。期,时日。指奇异事物的出现。“不奇期”与此义相反。
〔12〕浸 消长。
〔13〕契 合也。
〔14〕爰 于是。
〈笔者感悟〉 本章我们将再深入一点从价值管理和控制角度进行分析。 这一段文字应与第五章这段结合来读。 :“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从微观上而言,个人要想最大发挥其劳动力使用价值和个别生产力,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所谓主观能动性除了个人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层次行业发展方向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层次以及个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特点,包括先天天赋即个体自身一种在先天的适应自然环境活动和自然选择中形成的遗传的无意识或潜意识本能和一种后天学习和在长期适应活动中形成的习惯势能以及显意识认知的技能。
从整个人类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就是要使人(劳动力资源)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从而达到社会整体生产为的最大化,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达到整体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在社会生产力系统要素中人即劳动力要素起着主体主导性的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系统之中沟通物即生产资料以及自然宇宙环境的中枢开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本质上就是人即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发展,使人尽其用,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发展体现在如何主导生产资料最大发挥,使物尽其用,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对人类社会有用的"效用"。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的最大使用价值呢?一个社会系统对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利用以及生产力的提高,绝不是靠低能高耗的生产摸式,这样并不能最大发挥出来。管理层如果没有意识到劳动力使用价值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最大发挥和提高是以社会的满意度即需求来作为标准衡量的话。就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为社会需求发展做贡献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潜力的企业,不管是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要重视并让它们成为容纳掌握高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需求的人才,让人尽其才。不能再让曾经发生过类似“大跃进”那样深刻教训的历史重演了。
人的先天天赋有强弱,一个人要想价值最大实现,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已,包括自己的自我与客我,隐藏劣势展显优势才能在竟争中取胜,当然,有时为了在竟争中给对手来一个措手不急,优势不能在开始就显露,应对“初九,潜龙勿用”,深潜在渊,时机到来时,突然出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使其给人产生的冲击力才更优劣、强弱更分明,高下立判。而这些是需要在自己平时的内省修养中加以自我暗示和煅炼中行成习惯之后才能定势的,人的认知与行为往往并不一定总是同一(或一致)的,而这种同一的结果往往是自我显意识(识神)对潜意识无意识客我(元神)常常加以信息沟通或煅炼结果,这种内在信息沟通或对话,就是对内在:自我对客观生理本我的说服或顺合,同时对外:自我对客观社会道德仁义体现的“超我”的遵循使人与人互利互惠、多赢、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得到优化,而这种发挥趋利抑避害的功能或使用价值的方法即为扬巧伏拙,也即明朝的所谓儒派心学大家提倡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晚年提出四句教真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即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基本总结,王阳明这里的善恶正是利害,善是趋同于道的利,恶是偏离于道的害!那么,王阳明的思想精粹便在《阴符经》这几句话中充分体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总结为:“从自身出发,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空间,做正确的事,就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不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如果说追求成功与修道就是趋利避害,最大化发挥人的这种合力,使“人尽其才”即经济学所说的劳动生产力使用价值,对外,社会、自然生态的和谐有贡献价值,使“物尽其用”对内让自己效用最大化。但能与之互利互惠、和谐相处让自己表现出合于道德仁义行为的人与物是朋友。
那么,对敌人的应用则相反,就是要阻碍对方的上面这种可能最大发挥的潜能合力形成,破坏对方整体的和谐状态持续发展,因为,“对敌人的慈仁,就是对自己的残酷无情”,所以,《孙子兵法·虚实》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这就是使我方通过管理每个不同特点士兵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因才施用,人尽其才,最大发挥;同时管理我方装备的使用价值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功效,使兵团组织整体战斗力从而提高集中优势兵力,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打击敌歼灭敌的势力,以使我方的整体的凝聚力和生产力上升,从而使敌方与我方相反,使我方趋强敌趋弱,让我方在与敌方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和敌方处于劣处的方法论。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的道理各位看官应该明白吧?此法不仅应用在国家军队之的战争,也可应用于组织(公司)在市场上与同行的竞争,同理也可适用于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上的竞争。
认识世界要如此,改造世界也要如此,只不过改造有生的改造与灭的改造之分而已。由此可见,能把“天下的分合、生灭、恩害之法则”把握,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这从军事方面来说,正是教导人们集中优势力量于一点,用绝对优势,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就是《孙子兵法·谋攻》。
人之求道修炼,目的不仅就是为了身体(本我)的健康、长寿甚至长生不老,许多道家修炼者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和所谓修仙作为目的,并且崇扬隐居深山中“深藏功与名”不为世俗所扰和诱惑,实是不了解真正的大道之精粹!而佛家甚至提倡出家、绝婚、断子绝孙的策略来求取俗世的扰纷,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竞争,寺庙、道观中要维持生存、让人供奉就不可能绝对脱离尘世。我的观点认为应该把寺庙、道观当作为一种学习知识和技术而远离干扰的学习场所,与世俗社会的学校一样,专业的和尚、道士就是老师。为个人、为社会传授正确认识人生方向的知识和技术。这就是说即使是真正专业的和尚与道士都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主我与本我、心理与生理的和谐(心身之道)为体现的健康、长寿甚至长生来成“仙”,他们是有作为纠正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社会偏离“人道”(道分道德仁义四境)行为的社会责任的“超我”定位,再高一境界,他们还有纠正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相处时,人类社会偏离“地道”;最后,是指导人类不要违背更宏观的宇宙宏观天体运行规律的“天道”顺合以达真正的天人合一职责的“宇我”定位,也许,这就是我认为的宗教以及哲学的真正使命吧,也掌握这类知识和技术并负有使命的人,我们就可以分别称之为:①先天:生理客我之本我与自我的同一,真我(自我与客我的同态)实观一阶;②人仙:社会客我之超我与自我的同一,真我二阶;③地仙:以地球生态和谐为责任人格化的客我与自我的同一,真我三阶;④天仙:以宇宙宏观规律人格化的“客我”与自我的同一,真我四阶为职责。。。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与个人精神境界的进化是无有究尽的。。。
现代许多人关于修道、修真的理解仅仅是从网络修真小说、影视作品中了解,那些作者其实是胡扯乱解,把修真之人求道、得道的过程写的是一个自私自利、损人损物利己的情景。把人们引入了歧途。
一些修道、修真之人,把真我一阶与二阶、三阶。。。的通道绝对隔绝, 实际是过分追求真我一阶,无视二阶的过渡想直接跳过去。有些邪教不仅谬传绝尘远俗、甚至还提倡欲要成功必先自宫(印度某教),避免女色、外部社会环境的干扰,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里去生活、本是亲近自然、有利于唤醒亲近自然属性的本我,激发人的潜意识以打坐入静返朴归真而不是脱离社会,大隐隐于市,不经历过人与人(包括夫妻关系和父子、母子、兄弟姐妹、同事。。。)以及人与社会的相处来凝练“超我”,而完全与社会脱节就会成成没有社会属性的野人、野兽 ,道家的没落正是在西汉之后倾向本我自然属性生理机能的平衡、完善和进化,正是偏离了中华传统的黄老之道,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倡道德仁义等一体的,而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以民族领袖的身份来实现其成就成道修仙的,并没有脱离社会,而后的道家却忽视了社会道德仁义、制度、进步、发展,这就自然使导致大道的未落,从而进入“未法世代”,实际正是修行之人的私己(以本我为利益主体)之心太重,产生要么是无视合理追求人性的需求层次发展的过度禁欲,要么是过度追求偏离自身(支付)能力的物欲,这些都是邪说,因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能无视道德仁义的社会“超我”甚至是宇我的凝练,天下为公之公的根本就是“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等。而儒家从以人道(仁、义)为价值核心,到宋、明朝时吸收了道家的天道(偏生物、自然规律研究)与佛家心道(偏心理学、神经系统反馈机制规律)之后三家合一才有所改善,但学术上却把这种融合的成果归之于儒家,实是明目张胆的“盗”,故宋之后的儒学实是对西汉之前广义道学的回归与扩展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