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只写了一半,却评分超9.1的神作。
它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涅朵奇卡》,小说最初发表时曾有一个副标题:《一个女人的历史》。
184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创作这部小说,1849年,他被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之后创作中断,导致这部小说未完成。
故事以涅朵奇卡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身世可怜的穷苦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然后又相继被两个富裕的家庭所收养。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她最早和生母继父度过的贫苦生活。
第二部分是她在公爵家和公爵女儿卡佳结下深厚情谊的难忘日子。
最后一段是她在公爵夫人的大女儿家(养母家)的寄养生涯。
虽然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其中却包含着儿童成长、家庭教育、讨好型人格、意识觉醒等诸多元素,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
1、讨好,并不能让你过好这一生
涅朵奇卡2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她的母亲再婚嫁给了一位穷困潦倒的乐师——叶菲莫夫。
叶菲莫夫生活地自负又颓靡,浪费着自身的才华,依赖涅朵奇卡母亲的遗产过日子,之后还利用年仅几岁的继女偷妻子的钱。
9岁时,因为涅朵奇卡对继父的一次袒护,让涅朵奇卡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继父的怜爱。此后她就一直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继父的爱。
她努力学习继父教的识字课本,因为她的快速理解能让继父高兴。
她视继父为亲爸,为讨好继父,她去偷母亲的救命钱,满足继父的一切不合理甚至毁灭性的需求。
可是她从继父那唯一得到的,只是一个含糊的承诺——他将带着她离开楼顶间,去一个挂着红色窗帘,金碧辉煌的好地方,彻底地摆脱贫穷和苦难。
为此,她甚至暗暗希望母亲死掉……为了讨好继父,她逐渐丧失了自己原本的面目。
涅朵奇卡的讨好卖乖,只是想确信继父的爱是存在的,尽管继父并没在乎过她的感受。
为了换来继父一点点的爱,她把虚假的关心当成“在乎”、当成“爱”。
“讨好”是一种惯性的缺爱行为。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兴。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打小就很懂得看别人脸色,父亲看她做鬼脸的时候觉得很开心,她就经常投其所好。
成人后,松子在感情里靠过度付出来讨好她的男朋友们,即使遭受暴力和伤害,都不愿离开。
这些在松子看来,是为爱付出。在心理学角度上看,她是想用“讨好”来保护自己。
不仅是松子,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察言观色。看到妈妈脸色不对,就本能地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看到长辈喜笑颜开,他们就明白自己的表现让他们满意,以后多做这种举动能讨大人欢心。
讨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爱,只会让你不断做出自我牺牲。即使内心并不愿意,但为了满足别人,你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委屈自己。
可最终,你得到的,往往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爱,而是抛弃。
在这个世上,真正能够毫无保留给予你情感的,只有你自己。
正如梅尔顿在《在爱中重生》中所说:“如果生活一定要取悦一个人,我想你最应该取悦的是自己,随着心的方向走,看到别人的光芒,也知道自己的耀眼。”
2、真正的爱,是扶级而上的
母亲死后,父亲随之也在城外癫狂而死。
怯弱懵懂的涅朵奇卡一夜之间成为孤女,却幸运地住进了公爵府。
公爵给了她充分的自由,不受任何约束。家里所有的家人、仆人都给予了涅朵奇卡独有的关注,这种细心的照料正是治愈涅朵奇卡的开始。
涅朵奇卡成了伯爵小姐卡佳的童年玩伴,她倆从开始的相互试探到后来的难舍难分。
在涅朵奇卡的眼里,卡佳这个贵族小姐是那么光彩熠熠、充满活力。既有贵族教育的优雅,也有贵族教育的霸道。
卡佳是个可爱的捣蛋鬼,又是那么的纯真,像个充满能量的小太阳一样,她视涅朵奇卡为最亲近的朋友。
卡佳的活泼开朗逐渐治愈了涅朵奇卡,她第一次感受到纯粹的爱和温暖。
从卡加身上,涅朵奇卡看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曾经的她为了得到继父的爱卑微乞讨。现在她才明白,真正的爱是无须迎合的,不会让人害怕,只会让人感到幸福。
网络上有一句:感受不到的爱,那就是不爱。这像一记重锤,直击人心。
真正的爱,不是挂在嘴边的甜言蜜语,而是那种“无条件的爱”,它悄无声息,却能逐渐走进对方的内心深处。
而真正的爱,也总是最为显眼的。它并不张扬,却能让人们从细枝末节中充分感受到它的温暖。
就像深夜为你留的一盏灯,或是那杯为你热好的牛奶,都是爱的无声表达。
在赵梅如《打开爱的生命盒子》一书中,她强调说:我们应该把爱找出来,而不是找回来。因为爱原本就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识别到而已。
所以,我们只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爱,无论是来自家人的温暖,还是朋友的关心,甚至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当人们经历了爱与被爱的体验,其副产品就是所体会到的人生价值感。
3.追随本心,遇见更好的自己!
随着卡佳的离开,卡佳成了涅朵奇卡童年的一段插曲。
卡佳离开后,涅朵奇卡被送给卡佳的姐姐阿列克桑德拉抚养。
在涅朵奇卡来到这个家庭之初,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女主人米哈伊洛夫娜如母亲、如姐妹、如朋友,把她全部的爱都给了涅朵奇卡,她耐心教她读书、陪她玩、让她享受童年的乐趣……
受到阿列克桑德拉.米哈伊洛夫娜的宠爱和教育,她逐渐成长,不再像从前那样唯唯诺诺,而是变成了一位善于思考,性格坚韧独立的少女。
所以在认清阿列克桑德拉的丈夫彼得的伪君子面目后,涅朵奇卡想站出来保护阿列克桑德拉。
她勇敢地直斥彼得:“您的虚荣心,您急切的自私自利是残忍无情的。我完全认识您了,我看穿了您!”
公爵的助理还要找涅朵奇卡谈话,她礼貌又直接地拒绝:“过后吧,对不起,我不舒服。”
他们准备谈什么呢?涅朵奇卡后来会怎样呢?这个家会不会再次崩塌?故事到此,就戛然而止,什么都没说......
据说是因为当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沙皇逮捕,后将他流放西伯利亚。在这种情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哪里还有心情和条件继续写小说。
但是,好高兴啊,至此我们已经看到涅朵奇卡的蜕变。她再也不是从前因为缺爱而一味讨好服从、自我怀疑的小女孩了。
她在磨难和爱中成长,最终守护了自己,守护了自己爱的人。
我想到了最近大火的电影《热辣滚烫》,里面贾玲的“两个苹果”原则令我印象深刻。
“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的苹果想要,你会给哪一个?”
“以前是两个都给,现在则是...看心情。”
一切随心。她学会了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
到最后,曾经喜欢的人约她吃饭,说请她吃牛蛙。
乐莹说她不喜欢吃牛蛙。这时候的她已经学会了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再也不会一味的顺从。
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探讨如何爱自己,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
曾经那个缺爱女孩,总是事事讨好,优先考虑别人,但是最后受伤的总是她自己。
当她找回自己,从爱自己中汲取到力量后,才发现,爱人其实就是爱自己。
4、写在最后
由于写作中断,涅朵奇卡没有来得及像简爱一样成长为真正的主人公。
尽管这本书没有结局,就像《红楼梦》一样,但也许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
这种未知,反而更加引人入胜,就如同维纳斯的断臂一样,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从卑微讨好成长为勇敢爱自己,涅朵奇卡也许走了很长一段路。至此她的人生应该是幸福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