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一种生活观,即生活中应该培养好习惯。
近期彭小六,采铜老师等干货类书籍中,都曾有意无意地瞥见“习惯”一词。习惯,在搜狗百科中的解释是,长久养成的生活方式,笔者对这个定义表示赞同。
看到这个词,你是否也像此时的笔者一样,回忆下一路走来,有哪一件事情你坚持了很久,已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喜好无太多关联,与刻意无太多牵连,就是自然而然的。
习惯的刻意培养,很容易陷入丢西瓜捡芝麻的境地。
习惯的特点大概可以归结为持续性,很佩服大咖们同时具备诸多好习惯,但在生活中,笔者还是建议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培养适当数量的好习惯,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广。
自笔者有记忆以来,自我判定可以称之为好习惯的大概只有晨读与日记。两者都是在2007年年底初入高考冲刺阶段萌芽,在2012年走出大学校园时达到一个顶峰状态,后逐步回归平稳状态。
日记自2007年起至今已经十年,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笔记本也有十余本,甚至在坐月子的那段日子里自己也把它当作情绪的宣泄窗口而未曾停止。这大概也是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标签与习惯!
而早起晨读于孩子降临到上周已经停止了整整一年,从本周笔者才再次将之拾起。早起的安静、心静与高效,大概也只有体验过其每年的朋友最能体会。
若非相得益彰,又怎会数年如一日。
若习惯的培养于生活的向上态势无法一拍即合,又怎能让一个人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
1.日记成功打开笔者的宣泄窗口。
无论是刚步入高三还是初入社会,内在的强烈渴望与对未知未来的期许会给我们带来强大吸引力的同时,也会带来与之程度相应的压力,一时之间,我们会因无所释放,而将美好的期待硬生生压抑成心理负担。
笔者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也体会过那样一段煎熬的日子,但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很好的宣泄窗口,至少与我而言。高中时代,笔者用日记排解负面情绪为自己打气;大学时代,独自一人在外求学,笔者用日记记录成长历程与跌宕故事;工作后,笔者用日记来记录世事洞察与人情练达;初为人母后,笔者用日记来记录同孩子一同成长的幸福点滴。
与其说日记打开了我的宣泄窗口,更可以将它称作我的成长纪念册,一步一脚印,踏实却无声。
2.日记引导笔者对自律的践行。
习惯之所以称之为习惯,是因为其惯性与持续性的特征,自然,要坚持一个习惯,对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就是自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日记十年,说从没动过偷懒的念头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刚刚开始的那段日子,很小的一个理由都足以动摇我的继续意愿。或许是笔者倔强的性格,不被看好能坚持下来的习惯,硬生生地被融进了生活,直到今天,若因特殊原因未能写日记,总会感觉生活好像少了点什么。
3.日记积累笔者对生活的诸多素材。
日记的这十年,笔者遇见了不同的人,听过很多版本的故事,经历了从潜力股到高考失利经历了异地恋,也正体验者多重身份的考验。
几年前,妈妈鼓励我以日记的内容为素材去整理出一本属于自己的成长启示录,但由于多种原因,开始不久便放弃了。但笔者对于这一梦想清单依然保有最初的期待,愿终有一天,日记中积累的素材,可以和你如故事般分享,只愿我的倾诉可以唤起你对那段难忘日子的点滴记忆。
4.日记日积月累提升笔者写作能力。
笔者的日记习惯并没有因为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而从本子跃然与平台之上,并不是自己否认平台写作的好处,而是笔者对下笔纸上所带来畅快的情有独钟。不得不承认我的写作能力也在期间得到了锻炼。
入职后,包括调动至新部门,工作信息写作让笔者很快刷满存在感,也被顺势贴上了自己渴望的标签。笔者自知写作路漫漫,还需继续努力,但获益于此,更燃起动力。
除了日记与晨起读书,笔者对发散思维习惯、运动也颇感兴趣,近期正在努力尝试。愿我的习惯养成之路可以渐行渐远,渐行渐稳;希望我的分享给你对你有所启发,愿意最终过上自己期待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