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跨年前后各个平台都在说年终总结和新年计划,这是我最不想看手机时候,我真心不知道该怎么写年终总结和新年计划。
2018年的跨年夜相信很多人是在深圳卫视的时间的朋友和浙江卫视的思想跨年中度过的。新年第一天我也听了两个演讲,时间的朋友一个个脑洞听的激动人心,思想跨年更是有三位大咖主讲,展示了中国各方面的发展。
听两个演讲的过程也是我思考自己2017年的过程,两个演讲有两点内容让我觉得感触很深:
一个是高晓松说到的我们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能够感受到一年一年的变化,我今年一年级明年二年级,现在如果人生没有结婚生小孩升职这样的人生变化,我们应该不会对跨年的感觉特别深刻,只是感觉一年过去了。我在思考自己一年的变化,却发现不知道2016年跟2017年的分割点在哪里。我本来就老是记不住日期,搞不清哪天是哪天,自己的日历上只有一个个工作日程,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想想真是各种乱,真的只是感觉这一年又过去了。
另一个就是两个演讲都说到的焦虑。回想不到17年都发生了什么,最深的感受就是焦虑,知识迭代的焦虑,职业发展的焦虑等等。吴晓波引用了罗洛·梅《焦虑的意义》中的话:所有的焦虑都来自成长,而成长是脆弱的,所有的机会都面临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另外一方面的失去。适度的焦虑与人的活力和创造成就存在密切的联系。充满热情的工作和劳动是克服焦虑的手段。我反复想这段话,我们真的应该这样做,认真而专注的做我们的工作。
那么现实呢?我们的焦虑被商家利用并且放大了,因为知识焦虑我们订阅了很多公众号,订购了很多付费专栏。我们的空余时间就在这些付费专栏之间跳转,还有很多文章没看,还有很多付费文章没看完,焦虑感越来越大。当然我们也获得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让我们觉得我们懂很多,我们对工作不满,对现实不满,不能静下心来做事情。
想到这里我明白了我一直不喜欢做新年计划和年终总结的原因,我不敢正视自己今年又没什么改变、进步的事实。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我的2017年就是我自己一直觉得自己在努力,用努力的表象、用自己是一个关注个人成长的人这样的观点来麻醉自己,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成长了没有。
我对2017年的感觉就是过去了,没有标志性事件来证明我的进步。
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17年没有重来的机会,思考一下自己的2017年,只是为了以后更好。所以重点不是罗列我2017年收获了什么,而是为自己更好地度过2018年提供一些参考。
我想告诉2018年的自己:设立目标,为你的目标而努力。
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时刻可能被爆炸的信息裹挟。互联网是超文本链接的,我们点一下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各种信息,我们可以很自由看自己很想看的东西。因为移动学习的特点,我们不会做长篇文章的阅读。当然作者也迎合这种趋势,文章越来越短,段落越来越短,观点越来越突出。因为切换文章的成本太低,我们可以只看自己喜欢的文章,再加上大数据的发展,我们打开各种APP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信息,我们接受各种别人的观点,不知道这些观点的出处来源,不用思考,不用理解。这样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就跟绿色沙漠一样,虽然绿树丛生但是物种单一。
所以一定要设立目标,让互联网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一定是我想学一个什么技能,然后去找这方面的专家的文章,去看他推荐的这个领域最好的书。
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读书的时候我们是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中,是不自由的,相对的我们也会比较专注在书的内容上,也会读的比较深入,同时书中的内容也可能会跟我们现有的知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对原有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形成新的认知,只有这样书上的一个个字符才能内化成我们的知识,否则它就是字符或者信息。阅读一定是一个很主动的过程,因为我有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我还有很多问题,我需要这本书帮我解答,但是作者却不知道我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我也只知道这本书能给我很多思考这个问题的素材,但是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在这本书的那一页。我必须仔细理解作者的用词,用句,论述。
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在目标的指引下主动的做某事,无目标的浏览只是因为孤独,只是有因为有时间可以虚度。
有目标并且专注自己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长期的投入,相信一定会有回报的。
希望2018年的自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