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温度

    对于文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存着一种图腾似的敬畏。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的一位同学,在校时被一位导师批评过。想来是用语过猛,现在每每相聚,聊起那位导师,聊起导师当时的厉言,我的这位同学往往还泪流满面。
    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尽量慎语简言,少造口业。
    而文字,作为形音义结合的视觉语言,个人以为其能量更大,影响也更甚。
    我读过很温暖的文字。那是多年前,已经忘了是什么季节。那时只觉一切索然无味,周围种种似乎于己无关,就是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颓废。路过一报摊,买了一本很久不追的杂志,机械地翻着。突然,一行文字唤醒所有神经,全身的血液从凝固状态慢慢融化,一丝温暖从心脏带到全身,有泪渗出眼眶,热的。视线变得模糊,世界却重新生动鲜活起来。
    记忆就在那一刻停住:三月,阳春,风和煦。
    我读过很睿智的文字。那时青春年少。一边是意气风发无所不能的满满傲气,一边是前途未卜未来灰暗的茫然失措。人,在飘忽状态中找不到位置,竟不知该如何自处,也拿不住与人相处的分寸。闲来读史,看到了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我,也时刻警醒着我。那句话是:外持静宜之容,内秉风雷之气。
    那以后,性情的修炼便有了指引。
    当然,也读过很伤感的文字。比如《半生缘》里那句"世鈞,我们回不去了"。记得那一刻,整个心都揪了起来。年少时还读过极其无趣的文字。满纸平淡,让人瞌睡。至于那些生涩难懂的文字,则让人读起来极其头疼。
    不管什么样的文字,读过,就会在血液里沉积下来。或许微风徐徐拂过,或者秋叶悠然飘落,总在那么一个瞬间,所有的平静被惊扰,彼时情景便历历在目清晰如初。
    所以,在读过一些文字后多年前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日子,我跟一个朋友说,文字的力量,有时胜于三千雄兵。
    那以后,便不敢在文字上造次。
    最近,有些蠢蠢欲动起来。于是便有了关于文字的思考。
    思来想去,最后告诉自己,如果不能周全,那就予文字以温度,最好冷热适中,不灼不泠,尽量不弄疼别人。
    这便是我对文字的态度,也是我需要努力葆持的文字温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