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几本书

一、《活过》----蔡澜

因为蔡澜先生的过世去看的一本书。抛开对个人部分生活不谈,书中不乏真实、幽默,以一件件小事为切入口,折射人生的哲理,让人觉得这样度过的一生很有意义。他强调的是生命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以及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当然,通过他的书,也像了解了香港电影几十年的发展情况。

二、《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读完这本书,一度想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但面对能触及灵魂的一本书,却不知该怎么表达。通过悉达多参悟的过程,讲述了关于对自我的认知、生命的意义、亲子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世俗。

悉达多的参悟经历了四个阶段:

1.婆罗门阶段:悉达多出身印度贵族,精通宗教礼仪却感到内心空虚,决定与好友乔文达一同加入苦行僧(沙门)行列,通过禁欲与苦修寻求真理。

这个阶段,悉达多受到了族人的尊崇,但他却认为没有找到真正的“阿特曼”即自我,他灵魂不安,于是他告别父亲,追随沙门修行。

2.沙门阶段:在森林中苦修多年后,他意识到这种极端方式只能暂时麻痹自我,无法触及真正的智慧。他听闻佛陀乔达摩的教义,虽敬佩其圆满,却认为真理必须亲身经历而非依赖他人教诲,于是选择独自踏上世俗之路。

沙门是通过禁欲、受苦、战胜疼痛饥饿焦渴疲惫、痛苦孤独己身的方式去修行。这个阶段,悉达多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悲无喜。这个阶段,悉达多的“自我”被征服,被消亡,他压制渴望,又获得新的渴望。越是克己灭欲,这欲望越像杂草不断蔓延。悉达多看透了沙门的把戏。

3.世俗沉溺阶段:悉达多邂逅名妓迦摩罗,向她学习情爱;向商人迦摩施瓦弥学习财富游戏。他逐渐沉迷欲望,变得傲慢空虚,最终在绝望中逃离,险些自杀。

4.觉醒与悟道:在河边,他遇到摆渡人瓦稣迪瓦,学会倾听河水的声音。通过观察自然的永恒流动,他领悟到时间、痛苦与快乐的虚幻性,最终达到圆融平和的精神境界。晚年的悉达多成为智者,而始终追随教条的乔文达却未能真正开悟。

如果于我有所领悟,则有这几点:

一是悉达多与乔文达的区别在哪?为什么悉达多成为了智者,而乔文达却未能开悟?直到最后乔文达还是在向悉达多求教,还是在乎道义怎么去理解。那是悉达多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经历、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去找寻他的“阿特曼”。而乔文达却一直只是在学习道义,他没有思考、没有感悟、没有自己的想法。他缺少的是“体验”、是“试错”、是“经历”、是不断地“思考、探索与开悟”。

但我想,乔文达其实是大多数人,而悉达多则是极少数人。就像书中所说:知识可以传道,智慧则不能!

二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书本中的有两段亲子分离。一段是悉达多离开父母去追随沙门,另一段是悉达多放他的孩子回到他想去的地方。第一段中,悉达多的离开没有太多痛苦,他没有办法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第二段,他放手让孩子离开,其实内心非常地痛苦,在那一刻他也明白了当初决绝离开父亲时父亲心理的痛苦。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总是想要将自以为是的经验教给孩子,但却不知道,我们用几十年走过的路,那些道理,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接受,他能理解吗?而只有当他们走过了必须要走的路,经历过了,才会体会到父母的苦。就像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三是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你的人生财富。所受过的苦、爱过的人、走过的路、欣赏过的风景,都是人生的阅历,让人面对风雨处变不惊。就像悉达多经历了四个人生的阶段,在晚年终于得道。

人生不像直线跑道,而像在拼一幅立体拼图。30岁觉得"浪费"的三年,可能在40岁突然成为某个机遇的完美拼片。就像作家村上春树开爵士酒吧的岁月,后来都成了他文字的独特节奏。

三、《解忧杂货铺》----东野圭吾

第二次看这本书,依然被感动。看似平平淡淡地叙述一个个浪矢杂货店帮人解忧的故事,其实从前与未来、每个来信的人都因为这个杂货店完美地串连一起。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在迷茫时、彷徨时,如果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建议,那真是再好不过了。不管你是想得到肯定的答案还是否定的答案,其实回信可能是更加坚定了你想要做出的选择。

浪矢雄治的回信充满真诚,他的爱在未来也救到了三个差点走远的孩子。所以,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爱是会流转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