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六岁多的孩子来说,世界上新鲜的东西太多了。这不,女儿盯上了已经在储物间放了两年的儿童自行车,动了学骑自行车的念头。
让老爸帮忙修整好车子,女儿就心急火燎地催着老爸和她一起去学校的小操场练车。
童车是粉红色的,普通钢质大梁,是妈妈两年前在网上费了很多心思给女儿淘的。车子刚买回来时,女儿也是急火火的骑上去,怎奈当时身材瘦小,蹬起这个自行车很是不易,于是,骑车的轻松畅快没感觉到,蹬车费力的痛苦倒是体验了不少,车子自然没怎么骑就被冷落在一边了。现在女儿个子长高了不少,但还是细细瘦瘦的,车子去掉了后轮两侧的辅助支撑轮,减轻了些分量,但对她来说依然有些重。
从家属院出去的路有一段是上坡,女儿跨在自行车上,前臂紧绷,不停地用两脚蹬地,费了不少力气才到小操场。
有了路上的磨合,女儿对车子的把控感增强了一些,到小操场练习时她已经开始把右脚放在车蹬上,单是左脚用劲蹬地驱动车子向前了。女儿蹬一次地,车子就向前冲一下,但达不到平衡行驶的初速度。
过了几分钟,女儿偶尔可以在车子的短暂滑行中,把两只脚都蹬在脚蹬上了,只是时间很短,她必须保持较高的蹬地频率,才能让车子持续前进。
又过了几分钟,女儿脱掉棉袄,只穿了保暖衣继续骑。她额头微微冒出了汗,脸上表情却很坚定,兴致不减,有撸起袖子大练一番的气势。
练习的效果很明显,女儿偶尔也能双脚离地骑行了。
老爸也没闲着,目光紧紧跟随着女儿。“先练直行,不要转弯”、“ 眼向前看、手臂放松、两脚用力蹬”、“加油、加油!”。这次老爸没有做平时和孩子相处时的冷静观察者,而是在一旁大声指导、加油鼓劲,忙的不亦乐乎,很有些体育比赛现场和运动员互动的教练范。
女儿也被自己的进步和老爸的鼓舞感染,练得更起劲了。
不到半个小时。女儿能连续骑行了,尽管方向还把握不好,骑起来歪歪扭扭。
掌握骑车的技巧就在瞬间发生了,女儿兴奋的不得了。她放下车子,向我跑过来。
“爸爸,我会骑车了!”
我尊下来,紧紧抱住张开双臂奔过来的女儿。我对她说,“你这么快就会骑车了,你很高兴,爸爸能感觉到”,“爸爸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刚学会骑车时的感觉,就像是飞起来一样,真让人兴奋”。此时,女儿没再说什么,只是把头靠在老爸的肩膀上。成功的喜悦在我和女儿之间流动着。
女儿和我在这种兴奋中沉浸了许久,而我意识到,她这次成功的学会骑车,让她增加了一份面对新任务时的自信,从心理学上讲,她的自我能效感得到了提高。
复盘整个过程中,我的实践对应了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四个路径:
一是直接经验(directexperiences):坚持让女儿自己练习、体验,没有出手给以更多的扶持;
二是替代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s):给女儿讲解正常骑行的状态和用力要领,让她知道骑行技巧,提高练习效果;
三是言语劝说(verbalpersuasion):提示女儿,她之前能很快学会拍篮球、跳绳,这次也能很快学会骑自行车,把在类似项目上的成功感觉迁移到要突破的项目上;
四是情绪唤醒(emotionarise):在现场大声喊加油,击掌鼓舞,带动了女儿的情绪,调动她的潜能。
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让女儿体验了一次完整的提高自我能效感的过程,这对女儿来说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她还会经历很多的这种场景并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当她长大成人,独自去面对困难和竞争时,自我能效感就会使她保有必要的自信,迎接挑战、化解挫败,成就从容的人生。这也许是老爸能给她的最好馈赠。
�������i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