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第二天,我们顺路去参观了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里。
上午九时许,我们来到广安的协兴镇牌坊村,汽车在公路上来来回回数次才找到停车的位置,下车后步行一公里多路,从南门进入景区。景区游人如织,拥挤的人群像是一群蚂蚁,密密麻麻的围在一起,让人无法自由行动,我们一行二十多人的队伍不得不风行雨散。按照人群的移动朝着指示牌指出的各个景点走去。
我跟随人群来到的第一个景点是小平故居陈列馆。远看纪念馆的外观造型像极了邓小平同志的人生轨迹。陈列馆一字排开,三个青瓦坡形屋面,三叠三起,一起比一起高,最后耸立起一座丰碑,蕴寓着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的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
陈列馆由一个序厅、三个陈列展厅、一个珍藏厅、一个电影放影厅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三个展厅分“走出广安”、“戒马生涯”、“艰辛探索”、“非常岁月”、“开创伟业”、“小平您好”等六个部分。馆内分别展示了邓小平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照片和重要文物,运用先进的陈列布展理念和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真实地反映了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独特风彩。停留于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前,发自肺腑的感慨油然而生:“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走出陈列馆步行十分钟的样子,我们来到了邓小平铜像广场。广场三面山瘠环绕,形似一把天然的大座椅,广场上原中央部分政治局委员、常委和四川省委常委种下无数品种不同的树木,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小平铜像静坐于这片绿草茵茵、参天大树环抱的自然环境之中。
铜像高2.5米,重1200千克,基座是由黑金沙花岗石制作而成,正前方镌刻着江泽民主席题写的“邓小平铜像”五个大字,这尊座像面容温和,目光敏锐深邃。小平身穿短袖衬衫、军便裤、圆口布鞋、面带微笑地坐在藤椅上,亲切的注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注视着祖国的发展变化。
时间一晃就到了中午,我赶紧离开铜像广场前往邓小平同志曾经居住过的,被乡亲们亲切称呼的邓家老院子走去,即使是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老院子人群拥挤不堪,游人紧紧相贴,完全无法自由移动,仿佛被固定在像蚯蚓一样移动的人群之中。
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穿斗小青瓦房,古朴典雅,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北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庭院周围绿树成荫,翠竹掩映,屋后几道山梁,院前一亩荷塘,对面是顺山而造的一层层梯田。邓小平同志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少年时期的15个春秋。
1919年夏天,15岁的邓小平走出巴山蜀水到法国勤工俭学,从此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百色起义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从解放大西南到担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七十多年来,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奋斗了一生!青年时期离开四川广安到1997年的逝世,他再也没有回过牌坊村,再也没有走进过邓家老院子。
邓家老院子正堂屋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亲笔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的匾额。门楣上有精辟概括小平同志一生的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阑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堂屋是当年邓家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两边的正房分别是小平同志祖母和父母的住房,右厢房的第一间是邓家人当年的饭厅,第二间是邓家人的作坊屋,第三间是小平同志当年的起居之所,大概有20 平方米,里面陈列着一张做工精细、古色古香的雕花木床和衣柜。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就出生在这张木床上。靠窗户边摆着一张桌子和凳子,桌面上放着小平当年读书用过的油灯和笔、砚、纸。左厢房是当年邓家其他成员的卧室。
岁月倥偬,百年犹如弹指一挥间。站在小平同志居住的故居前,看到前来拜谒领袖的游人络绎不绝,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民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一个山旮旯的农民永远走不出大山!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人,人民会永远感念他,崇敬他!